深圳市今年新整治58个内涝点

记者 方胜
2016-07-08 17:50
摘要

记者从深圳市三防办了解到,截至7月1日,今年全市平均雨量为1352毫米,较近五年同期偏多45%,但同期共录得202处内涝积水,较去年同期却减少19%,较前年同期减少近六成。

neilao

记者从深圳市三防办了解到,截至7月1日,今年全市平均雨量为1352毫米,较近五年同期偏多45%,但同期共录得202处内涝积水,较去年同期却减少19%,较前年同期减少近六成。特别是,今年“5·21”全市最大降雨为462毫米、发生内涝积水80余处;较2014年“5·11”最大降雨430毫米、发生内涝积水300余处,2015年“5·11”最大降雨约100毫米、发生内涝积水120余处,防汛形势已有较大改善。

今年新整治58个内涝点

“往年龙舟水季节一到,我从市区开车回家都异常小心,路上因为水浸的拥堵甚至汽车抛锚都常常见到。今年汛期,感觉水浸的情况比过去有所好转。”家住坂田的吴骏对记者说。

内涝积水治理是治水提质重点任务,也是关系到市民生产生活的重要问题。我市经近年来的大力整治,内涝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效。市三防办主任、市水务局副局长钟伟民介绍,2014年“5·11”后我市决定实行的动态整治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动态整治机制将排查确定的内涝点防汛和治理责任分解到各区和相关单位,每场暴雨后,市三防指挥部还会组织排查新增内涝点,查找原因和研究解决措施。2015年开始,这些内涝积水点的防汛和治理责任人通过深圳特区报等权威媒体平台,向社会公示、接受公众监督。两年来,全市完成近300处内涝点整治,经整治的宝安中心区、布吉吉华路、大剧院等一大批易涝区排水能力显著增强。

例如,宝安区已完成的107国道3座临时泵站、西乡街道龙珠路易涝点治理项目等在去年和今年近期的强降雨中均发挥了治涝效益,其中107国道积水时间由原来的10小时缩短为2小时,龙珠路已彻底解决水浸问题。

2016年4月,我市又挂牌公示了171个内涝积水点,目前已完成整治58个,占比约34%,同时实施了多项内涝防治工程。其中包括福田区深南路与新洲路交会西北角、笋岗路市二医院门口、红荔路往少儿图书馆方向,罗湖区罗沙路西岭下路段,盐田区北山道沙头村段,龙岗区龙平西路与龙城大道交会处、新樟路白鸽湖段加油站后面段,龙华新区梅林海关入关方向约500米处、东环二路右转龙观路拐弯处等多处市民投诉较多的新老内涝点。

暴雨到来前管养人员就提前上路

除了发挥动态整治机制的作用外,我市加强排水管理、提升应对能力和防洪排涝能力也取得了效果。

各区水务部门严格安全度汛管理,强化暴雨期间设施维护;建设部门严格在建工程隐患排查和度汛管理;城管部门针对华南地区落叶较多的特点,加强人员巡查力度,及时清扫路面树木落叶。各区成立了由排水、交警、城管、消防等专业人员组成的道路积水联合处置队,发生内涝积水情况一齐出动,迅速处置,最大程度降低社会影响。今年“5·10”、“5·20”两次暴雨中,全市上路排险人员分别超过2100和2500人次。

“内涝点在逐年减少,但确实有些问题短时间无法改变,提高排水管网的标准也需要一个过程。”钟伟民介绍,例如107国道原来是公路,两边有很多水塘、排水很容易,但随着城市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市政路,排水条件大大不同。另外,填海区的低海拔、地下建设改变排水管线、泥浆偷排阻塞管网等也是造成内涝的隐患。“对这些一时间没有办法解决的内涝点,在暴雨到来之前,我们的管养人员就会提前上路维护,争取把给市民带来的影响降至最小。”

编辑 刘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