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把脉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打造“中国硅谷”

读特特派记者 石义胜 杨丽萍 周元春 任 琦
2018-01-26 07:58
摘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经济大省的广东,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经济大省的广东,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省两会上,加快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打造“中国硅谷”成为委员们建言献策的重点。

强化优势补短板 形成中国创新发展重要一极

朱颖恒、张渝、曲建等委员提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基本囊括了广深莞三个城市的核心资源,强力整合了珠三角东岸最前端的科技创新要素,具有基础产业链完备、市场孵化能力强、创新生态氛围浓厚等特点,以走廊规划建设创新带,将对全国创新集聚建设带来示范作用。以广深高速公路、广深港高铁等交通要道为依托的轴线区域,集聚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科研院所、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统计显示,广州、深圳、东莞三市高新技术企业占珠三角总数的78%。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已显露雏形,具备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打造成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基础。

在肯定成绩和优势的同时,委员们也冷静客观地指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当前也面临着发展的短板与瓶颈,比如高精尖创新资源不足、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产业结构趋同、创新要素流动不畅等。委员们建议,在未来一段时间,一方面要强化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既有优势,一方面要强力补短板,加快建设“中国硅谷”,形成中国创新发展重要一极,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才兴则事业兴。《厚植优势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关于加快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等多份提案都把育才、引才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提出,对标美国硅谷等全球知名科技创新区域,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目标,是要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打造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走廊,实现吸引国内和国际人才、技术、资金等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发展,建议加快推进人才社区特别是国际人才社区的建设。面向创新创业人才的工作生活需求,打造一批创新功能与居住、生活、商务、娱乐功能混合的创新型社区。围绕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型创新企业等创新机构,结合人才引进政策,打造一批高端人才社区。面向海外人才,按国际标准配置公共服务,建设一批国际人才社区。

“实行更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朱颖恒委员建议,要创新人才、人事工作机制,继续深化人才管理改革,塑造政策优势,着力构建以特殊人才奖励、创新团队落户扶持、重大人才工程配套扶持计划、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博士后专项资助等为特色,综合财政、科技、产业、金融、通关等政策联动的人才制度体系。同时,要出台更有吸引力的补贴标准,进一步放宽年龄和户籍限制,为外来人才的扎根创造优厚条件。还要加大城市品质的提升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一流的工作、生活环境。

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要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打造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承载区。”张渝委员建议,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要求,加强对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布局、建设,重点支持走廊内重大创新区域平台,如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广州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等,推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核心支点。

张渝委员提议推进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世界科技前沿和区域发展需求,采取央地共建等模式,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力度,聚焦信息、能源、生命、材料科学、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等重点领域,推动形成空间分布上集聚、研究方向上关联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推动科研平台共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要从省一级层面推动广深莞三市的一体化进程,率先突破体制机制和行政划分的藩篱,做好城市间的产业规划,明确功能布局和发展定位,让核心更加聚焦,要素更加聚集,机制更加顺畅,实现既分工又合作的经济融合发展新局面。”朱颖恒委员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统筹发展。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提出,要注意功能协同、差异化发展。广州要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机构密集优势,强化以“学”和“研”为主的基础创新功能,扮演起“创新大脑”角色;深圳市场活跃,产业化能力强,要扮演起“创新引擎”的角色,进一步促进全球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与培育;东莞依托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为区域创新成果转化提供重要载体,发挥出“创新腹地”的作用。同时,要推动科研平台共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议建立科研设施与仪器管理开放共享的网络信息和服务平台,实现科研设施与仪器配置、管理、服务、监督、评价的有机衔接,实行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探索设立跨市科技成果转化补偿基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地向研发地利益补偿机制,提升科技成果的跨区域转移和产业化效率。

完善交通设施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朱颖恒委员提出,加快高端路网建设破解拥堵难题。要大力推动广深莞城轨和佛莞惠城轨建设,打通城市之间的快速通道。要集中支持东莞地铁的建设,最终实现广深莞三地地铁的互通互联,打造成可以与欧洲地铁相媲美的地铁路网,实现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等创新要素的快速运转。同时,要加快虎门二桥、三桥的建设,增加跨市公交线路。

曲建委员建议,广深莞三地各有比较优势,要加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区域的轨道路网建设,让创新要素自由、快速流动,并且要实现轨道路网与周边区域的轨道对接,扩大产业腹地,更好地发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辐射带动作用。

把握未来产业主动权

“要超前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张渝委员建议,要以全球视野前瞻布局前沿技术研发,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超前布局发展空天海洋、未来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未来产业,加快颠覆性技术创新,把握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提出,要把握企业、产业和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产业引入全方位集聚高精尖创新资源,设置产业进入门槛,把握引入企业的关联度,着重引入创新机构和前沿技术,把培育创新能力放在首位。瞄准科技和产业前沿,抢先布局战略性、颠覆性技术,重点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要实现科技、金融、产业的融合发展。”朱颖恒委员建议,要建立、完善和优化园区新型产业体系,综合利用好各大高科技产业园,重点扶持一批血脉畅通的超级产业群,实现科技资源的集聚发展和优化配置。在重点科技领域和产业领域,扶持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跨国集团,要大力支持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发展,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抢占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

【读特新闻+】

省政协委员郭俊:

建立良好的协同机制

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可以说是广东建设科技强省的一项顶层设计。任何一个创新走廊的打造都是需要一定基础的,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串起广州、深圳、东莞三个城市,其创新的基础条件非常好。其中广州有众多的高校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综合创新能力和创新平台支撑能力非常强。深圳有着很强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能力,东莞的制造业正在向中高端不断提升。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将利于创新资源的有机整合、创新短板的有效弥补,从而形成一个多元素配合的完整创新体系,使得创新资源更好地相互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创新需要多个元素推动,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除了建立一个良好的协同机制外,还要有强劲的内部动力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外部环境中特别要强化创新文化的建设。文化是软实力,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将是推动创新实力提升的重要动力。

省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学院院长林章凛:

建设高水平创业型大学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应该走一条科技创新创业的道路。几年前,我参与了《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一书的写作,分析了英、德、美等世界强国的崛起,而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依靠科技创新创业,依靠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和相应的科技产业和新产业的发展。科技要与产业深度融合,核心的成功经验之一是要有一批高水平的创业型大学来引领科技创业,世界上最著名的创业型大学莫过于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打造和建设,也离不开一批高水平的创业型大学的支撑,建议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下,选取几所基础较好的大学进行扶持和打造,为创新走廊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编辑 桂桐

(作者:读特特派记者 石义胜 杨丽萍 周元春 任 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