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40年 百位智库专家问卷调查”项目分析报告
深新传播智库 杨琪/报告撰写 深圳特区报 平安琪/图表设计
2020-12-30 17:59

引言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深圳新时代历史使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国家战略相继落地,让深圳迎来历史上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近日召开的中共深圳市委六届十七次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站在这一极不平凡的历史交汇点上,深圳报业集团深新传播智库联合北大汇丰智库,共同发起“特区40年 百名智库专家问卷调查”,围绕关系深圳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议题,广泛征集专业意见,立足数据统计,分析专家集体取向,汇集多方真知灼见,为深圳走在前列勇当尖兵出谋划策。


调查结果显示,专家普遍对深圳未来科技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建议通过政府主导早期基础研究和更加重视中小企业作用,优化创新链战略布局;针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专家认为对外开放、促进内需和国际化发展缺一不可;面对全方位、多领域的发展要求,专家将民生建设视为深圳当前首要关注事项,建议优先关注补齐短板;专家普遍看好深圳未来对周边地区的产业带动作用,同时建议注重与大湾区内其他中心城市的差异化发展。


01

103位专家参与问卷调查

本次调研通过在线平台面向智库专家发放问卷,调研对象以珠三角地区的专家为主,问卷发布两周内收集有效样本103份。来自深圳的专家有72名,部分来自北京、上海和其他内地城市。大部分专家就职于高校和科研单位,涵盖各个学科和领域。

02

创新链布局应重视政府前期主导和中小企业的力量

1. 逾七成专家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在深圳最有前景

超过半数的专家认为,深圳未来将发展成为一个“科技发达的智慧城市”(55.3%),其次是“硅谷式的产业型城市”(28.2%)。可见,大部分专家对深圳未来在科技和新兴产业上的发展充满期待。

在当前政策导向和发展环境下,专家预测科技产业人员(79.6%)、专业技术人员(53.4%)和金融行业人员(47.6%)位列深圳综合改革过程中受益群体前三。

产业方面,专家认为高新技术产业(75.7%)在深圳将会持续向前发展,其次是互联网产业(50.5%)、金融业(37.9%)、医疗健康产业(37.9%)和教育产业(35.9%)。

2. 当前创新发展面临挑战:成本上涨、科研基础薄弱、外部技术壁垒加深

专家认为,当前深圳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市场各要素成本上涨,如土地、人力、运输等(70.9%),深圳现有产业链市场配套的成本将大幅提高。

其次是深圳原创性科研基础薄弱。深圳缺乏国内领先的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作为创新基础(48.5%),放眼珠三角,深圳基础性研究、原创性科研实力也相对不足(59.2%)。

最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技术壁垒加深,深圳向外吸收技术的未来形势不明朗,也被专家认为是深圳科技和产业创新面临的挑战之一(44.7%)。

3. 七成专家建议政府主导早期基础研究,过半专家支持政府精准扶持中小企业

大部分专家认为,在创新和产业链的战略布局上,政府应主导早期基础研究,更注重原创性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科学理论研究(71.8%)。其次,专家认为中小企业对保持科技产业链的完整性具有重要作用。过半专家支持政府精准扶持中小企业,让其在关键领域和环节稳定发展(54.4%);亦有过半的专家建议政府为新技术、新创意营造宽松发展环境(52.4%)。

4. 专家解读:不可忽视中小企业对产业创新的重要作用

北大汇丰智库专家张坤:当前市场往往更多地把关注度和政策优惠投放在产业链中的大企业及成熟度较高的产业上,中小企业对产业创新的突破性和对产业供应链的稳定性作用常被忽略。并且,深圳创新产业的商业模式多以大公司并购收购小公司为主,市场合作模式较为单一,这并不利于创新型企业的持续发展与创新技术的开发与战略布局。从产业链的发展和良性循环来看,应给创新型企业更长的发展规划时间,不建议大企业过早干涉创新型企业的技术研发过程。这就需要政府在知识产权和市场合作监管上给予更多法律保障,让中小企业看到,它们未来依靠技术也能存活,不必过早地将技术出售。其次,引导企业发展的合作模式创新,如由中小企业进行研发和技术创新,由大企业承担技术的产品化和市场化。最后,建议政府在产业园区、制度、商业模式等方面给予引导,培育市场信任度,同时在融资渠道、销售渠道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更多的机会,增加中小企业的话语权。

03

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外开放、扩大内需、国际化建设缺一不可

1. 专家预测深圳的科技和金融仍是外商投资重点

在外商投资方面,专家预测深圳的科技(71.8%)、金融(51.5%)和互联网(49.5%)领域未来仍是外商投资重点。这与深圳市商务局公布的深圳支柱产业情况基本相符(即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


2. 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是带动消费的主要手段

在坚持扩大内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带动市民消费,专家意见指出,相比起给市民发放消费补贴(31%)、提高产品质量(59.4%)等举措,更建议深圳在完善各项公共服务政策和福利保障制度方面下功夫(77.7%),也更支持减免税收或提供补贴的举措(61%)。

3. 缩小差距要侧重创新发展、对外开放、城市治理

深圳的发展目标是全球性标杆城市,然而与国际一流城市对比,深圳GDP目前只有纽约的42%,伦敦的58%,人均GDP不到纽约的三分之一。面对巨大的差距和艰巨的任务,大部分专家认为深圳应侧重加强这三方面的工作:扎实做好创新和科技发展工作(67%);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以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66%);重视城市治理问题,做好顶层设计和长远发展方案(53.4%)。

针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化发展,专家认为,深圳主要应该在国际人才引进,加强与港澳同胞交流(73.8%)和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国际化(71.8%)两大方面入手。其次,通过承办国际会议和赛事来发挥深圳的国际交流枢纽作用(56.3%);做好对外宣传,加大粤港澳大湾区共同体的国际辨识度(43.7%)也是不少专家建议的举措。

4. 专家解读:疫情加重深圳外贸负担

疫情和国际形势变化对深圳的外贸行业也造成了较大影响。分析专家对外贸形势相关陈述题的回答(即“您了解到的深圳外贸行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哪些?”),可以发现,专家提及的深圳外贸行业所面临的困难,与我国外贸形势总体一致。当前深圳外贸行业共同面临许多常态化问题,如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企业对国外相关法律制度不了解,等等。受疫情影响,还面临着外部企业订单减少;国际关系和政策多变,贸易保护和关税壁垒增加,等等。

04

八成专家将民生建设视为深圳当前首要应关注事项

1. 逾八成专家建议优先关注补齐短板

面对全方位、多领域的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专家建议深圳优先补齐发展过程中的医疗、教育、科研等短板。

完善医疗、教育、文化等民生建设,被专家视为当前深圳应首先关注的事项(85.4%)。其次,加紧培养原创性研发优势,对基础性、理论性科研建设进行长期综合投资,被视为第二优先事项(73.5%);完善科研产业化、资本化配套措施则位列第三(45.6%)。

逾八成专家认为,随着深圳在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方面的努力,未来深圳常住人口有望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公共服务资源,深圳的人才吸引力和城市竞争力将得到大幅提升。同时,这将有可能促进未来深圳户籍人口增加,为此深圳应更加重视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前加大对教育、医疗等领域投入。

逾八成专家赞同,随着深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深圳存在对珠三角甚至更大范围内流动人口形成虹吸作用的可能。因此,在相关政策落地过程中,与周边城市做好战略沟通十分重要。

2. 用好办学自主权,重视学科建设多样性和长期性

教育是当前深圳综合发展的短板,深圳未来在教育体系建设上将“探索扩大办学自主权”。逾六成专家认为,深圳应在高等教育建设上重视学科建设的综合性和多样性(61.2%),其次要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国际化合作办学(57.3%)。

逾四成专家认为,深圳在教育领域的建设,要注重科研投入的长期性和持续性(40.8%)。在学科选择上,受访专家重视学科建设的多样性,选择“更多注重应用型基础学科建设”(39.8%)和“更多注重人文社科建设”(37.9%)的比例几乎持平。

3. 用好特区立法权,以立法助力民生弱项

围绕深圳如何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大多数专家认为应扎实调研,充分了解各领域涌现出的新情况和存在的积弊,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进立法。其次,专家建议重视民生领域的立法需求,以助力深圳解决教育、医疗、环保等相对薄弱领域的问题。并且在立法上增强全球视野,对标国际通行做法。

4. 城市治理现代化要更加突出人文关怀

专家意见表明,在发展现代化城市治理手段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关怀。大部分专家认为,深圳应及时设立相关法律,规范官方对居民数据获取和使用的行为(84.5%)。其次,随着城市治理信息化进程日益加快,覆盖人群越来越多,超六成专家认为,深圳应在工作中兼顾弱势群体和老年群体实际情况,在运用科技化治理手段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帮助弱势群体。

另外,约四成专家认为社会治理科技化工作应对居民信息取之有度,且要争取市民理解,循序渐进推进智慧化社会治理工作。

05

专家看好深圳未来对周边地区产业带动作用,建议注重与大湾区其他中心城市的差异化发展

1. 近八成专家认同以土地性质调整权力下移解决用地紧张问题

2020年10月,针对深圳发展用地紧张的问题,中央提出下移土地性质调整权力至深圳市政府,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指导意见。大部分专家(77.7%)认为,这是当前解决深圳发展用地紧张问题的最优方案。

2. 逾七成专家建议将未来新增建设用地用于科研建设

部分专家在补充陈述中指出,如果政府今后优先保障商业用地,始终还是会导致居民住宅用地紧缺。并且,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根本不是权限在谁,而是发展模式,如果扩张型发展模式不变,依旧会加剧用地紧张。还有专家建议,解决总空间不足的问题,关键还是要向外延伸,这就强调做好深圳与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

对于未来通过整改、旧改获得的新增建设用地,大部分专家建议深圳将其用于研究型综合性大学、高级实验室的建设和引进(71.8%),其次是用于人才房的建设(61.2%)和住宅用地的增加(48.5%)。最后考虑的才是文化设施、体育赛事场馆建设用地(23.3%)和商业或工业用地(21.4%)的增加。

3. 专家解读:看好深圳未来对周边欠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

总体而言,绝大部分专家预测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中心城市将会和其他城市形成合作互补,发挥整体效益,达到区域全面发展。

大部分专家认为,深圳将与周边城市形成良性互动,在交通、产业和公共服务上实现“同城化”(67.9%)。并且,深圳将充分发挥产业辐射作用,通过产业转移,带动周边欠发达区域协调发展(62.1%)。

但也有部分专家指出,未来各类资源将日益集中于深圳(40.7%),随着交通便利度的提升,需警惕城市发展虹吸作用的产生。

4. 深港穗要警惕城市发展同质化

在大部分专家看好深圳与大湾区内其他中心城市(香港、广州)的合作共赢的同时,部分专家也关注在未来合作中可能遇到的体制机制问题,及人才争夺、发展同质化、资源争夺等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深港、深穗未来发展,逾六成专家认为不会形成竞争关系,但认为会有竞争的意见也均超过了35%。

在认为深圳将与湾区内其他中心城市形成竞争的意见中,指出深圳和香港未来可能在金融、资本市场、人才、物流和航空方面有所竞争;深圳和广州则可能在人才、政策资源、牌照资源方面形成竞争,更有专家指出,深穗在科技产业布局方面要谨防同质化。

5. 看好南山区和前海未来发展的专家最多

调研数据表明,专家预测在深圳内部各区域中,南山区(41.8%)和前海自贸区(31%)将在未来改革过程中获得较快发展。这一结果表明,深圳的互联网、科技产业实力是支撑专家对深圳未来发展信心的基础。而深圳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依旧被视为带动深圳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


编辑 关越

(作者:深新传播智库 杨琪/报告撰写 深圳特区报 平安琪/图表设计)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