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邦和严秀峰纪念浮雕。
记者两度驻台采访,住所就在台北捷运芦洲线边上,每日进出捷运站,都会看到沿途古迹名胜的宣传画一字排开,其中芦洲李将军府以巍峨古雅的样貌,让人印象深刻,而一直忙于各种杂务,未有时间探访,直到去年6月15日,台湾籍抗日将领李友邦遗孀严秀峰辞世的消息传出,才赫然发现,原来一直想去而未去的芦洲李将军府不是原来想像中的古代将军府第,而是这对传奇“烽火侠侣”的旧宅,其间掩抑着一段尘封的英雄磨难,让人格外唏噓。于今李夫人去世一周年之际,又值“七七”抗战纪念日,兹再次整理旧文,以向抗战先烈致敬。
李氏夫妇和孩子们的合影。
李宅内景
犹记从电视新闻中听得李夫人去世的消息,已是2015年6月15日晚间。16日一早,记者赶往新北市芦洲区,穿过弯弯曲曲巷子,找到李宅古厝,这座始建于清咸丰7年、以红砖粗石砌成的三落四合式古宅院正在阳光下安详矗立。左边厢房,端午节前的抓周仪式吸引了30多对年轻父母带领周岁小孩前来祈祝一生美好前程。而中间堂屋主厅则挂上了浅黄色帐幔,11时许,佛号轻轻响起,6月14日于中和寓所去世的李宅女主人、台湾籍抗日将领李友邦遗孀严秀峰在高僧和手捧神主牌的次子李力群引领下,“回到”祖宅安灵,95岁的传奇一生于此画上句点。
李宅外景
1921年出生于杭州书香世家的严秀峰,17岁投身抗战,与来自台湾台北县芦洲(现为新北市芦洲区)的“台湾义勇总队”队长李友邦相识于战火中,后结为夫妇。严秀峰有“抗日花木兰”之名,与李友邦并称台湾“烽火侠侣”。
抗日望族一门忠烈
李友邦
李友邦,1906年生于芦洲望族李家,是家族从福建厦门集美迁台的第五代子孙。李友邦的父祖辈耕读传家,在日本窃据台湾后拒绝皇民化教育,设塾授汉学,为芦洲留存多本文言史事、医书药方。李友邦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少年时便立志“光复台湾”,在16岁和18岁时,两度带领同学袭击日本警察的派出所,后因遭遇缉捕逃回大陆继续从事抗战。而他的二弟李友先和三弟李友烈亦不幸先后因抗日牺牲,可谓一门忠烈。
李氏夫妇
李友邦回到大陆后,受孙中山革命精神的感召,进入了黄埔军校二期。1925年从黄埔毕业后,往返于大陆台湾之间,组织各种抗日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李友邦提出了“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动员各地台胞共同投身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秋开始,李友邦在浙江金华组建台湾义勇队与台湾少年团,活跃在浙江、福建的抗日前线,逐渐成为具有正规军编制的台胞抗日队伍。
“烽火侠侣”饱经磨难
李力群回忆道,抗战胜利后,李友邦以中将军衔携妻子回台,从事青年与妇女的组织发动工作,建设“新台湾”,不料1947年“二二八”事件后,李友邦被扣上“通共”罪名解送南京监禁,当时身怀六甲的严秀峰赶赴南京向蒋经国陈情,才让丈夫获释。然而1950年,严秀峰被罗织罪名判有期徒刑15年。次年11月,李友邦也被逮捕,并于1952年4月被秘密执行死刑,年仅46岁,留下一女四子,长女仅10岁,最小的孩子不足3岁。李力群说,当时还在狱中的母亲是在父亲去世一年半后才意外得知这一噩耗。
李力群回忆母亲:“15年牢狱生活终于过去,但眼前的世界陌生、冷酷。母亲卷起袖子,弯下身子,养鸡鸭,编毛衣,包粽子,毅然负起抚养5个小孩担子,不求人。”她还创办“世界翻译社”,协助全台中小企业与国际接轨,赢得“祖母创业家”美名。
为夫正名捐出古宅
李宅内景
1982年,严秀峰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为丈夫和台湾义勇队“正名”。她不顾年迈体弱整理李友邦文章出版成册。更于 1985年,说服芦洲李家七大房100多位家族成员,主动将市值10亿新台币的祖宅捐给官方,列为历史古迹永久保存。2006年,这座有百余年历史的古宅变身“芦洲李宅古迹暨李友邦将军纪念馆”,对外开放,是台湾抗日战争纪念的重要场地之一。
李力群告诉记者,母亲一向注重将抗战与民族精神教育向孩子们延伸。李宅古迹除了用于展示家族参与抗战的史料和文物,也提供场所开展亲子阅读,并依古礼举办抓周、拜师等仪式,寄寓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让访客深入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相关活动自2008年举办至今,每年都吸引众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加。
烽火侠侣──李友邦与严秀峰在动乱离散的大时代里,虽然生逢沙场,死别冤狱,却始终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奋斗不懈。这一对永不妥协的战士从大悲、大冤到大爱,以动人心魄的气节写下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编辑 张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