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建言人才特区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应文理并重
读特记者 杨丽萍
2018-01-19 08:43

把人才优先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实施“鹏城英才”工程,以全球视野广聚天下英才。连日来,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坚定不移建设最具竞争力的人才特区成为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家纷纷建言支招。

大学强则城市强

高等教育一直被视为深圳发展中的“短板”。对此,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认为,要补齐高等教育短板,应该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深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做好顶层设计,做到统筹兼顾、分类发展、优化层次、集约建设。

“一流的城市应该有一流的大学。”陈十一说,深圳要抢抓国家“双一流”建设重大机遇,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使其与城市的发展地位相匹配。陈十一建议要将普遍提高和重点突破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既要重点建设几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也要支持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发展,满足城市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总之,在这个孕育创新的新时代,深圳更应该优先发展高等教育,更加重视产学研深度融合,更加注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突出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陈十一充满信心地说,一流城市深圳一定可以孕育一流的大学,我也坚信大学强则城市强。

谈及如何发展高等教育,市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认为,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人才,而大学对人才的吸引力,其实是离不开深圳这所城市的独特魅力的。

“近年来,硅谷、纽约、波士顿都有这样一个评价:‘人才都去深圳了’!对于深圳而言,吸引人才不是问题,最大的考验在于如何留住一流人才。” 对如何留住人才,徐扬生建议说,首先是减轻高层次人才的税收负担,因为目前深圳高层次人才的税负高于香港。其次,人才也有着他们的家庭,也需要便捷的生活。如果配套的就医条件、子女入学的国际化环境得不到加强,让人才及家人感到生活不便,久而久之,人才终究会因为现实原因不得不离开这里,那将是非常可惜的。

“最后,深圳应当搭建高水准的科研创新平台,使得一流的人才在这里能够真正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价值。”徐扬生说,人才是来做事业的,不是来拿钱享受的;来拿钱享受的都不是真正的人才。所以,如果想要真正留住人才,除了提供合理的薪资待遇以及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外,还必须为人才提供国际化的科研创新平台,让人才能够实实在在地干事业。

培养工匠型人才尤为迫切

除了关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相当关注。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不断深入,深圳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参考德国双轨制教育,和企业共同培养适合现代产业竞争需要的工匠型人才,对深圳显得尤为迫切。”夏俊委员说。

夏俊说,在德国,接受双轨制教育的学生,40%理论学习,60%实操训练,他们既是工厂的学徒,又是学校的学生。工厂着重对学徒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学校着重教授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工厂设置教室,学校设置演示车间、实训车间等,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夏俊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双轨制教育和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和双轨制教育大学共同开设工匠型人才培养课程和相关设施投入,支持双轨制教育大学围绕产业进行技术开发合作,支持双轨制教育大学和企业展开国际化、学术性、产业性的交流合作,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培养双师型教师。

王同信委员也建议,要将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产业工人纳入我市人才工作战略部署。“要把优秀产业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党管人才统筹考虑,对产业工人中的技能型人才、专业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一视同仁,一同选拔、使用、培养、考核。同时,建立和完善优秀技能型人才发展政策,将优秀产业工人纳入我市人才认定和补贴政策范围;借鉴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根据产业工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构建成一个连续的、被认可的资格阶梯,畅通产业工人接受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渠道。”王同信说。

引进更多高端文化人才

一些代表委员还认为,深圳目前在引进和培养人才上,除高校学科设置“重理轻文”外,人才政策上也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状况,难以满足深圳作为一个多元移民文化城市发展的需求。

李亚威委员举例说,目前深圳人才认定标准对高端文艺人才重视不够,比如一个获得过文学领域绝大多数国家级奖项的人才,享受不到国家级人才的待遇。

“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和根基,是提升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等软实力的核心要素。而要大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深圳亟需建立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环境机制。”李亚威建议修改深圳人才认定标准,修订不利于高端文艺人才的发展标准,同时参照国内一线城市国家级高端文艺人才标准,制定深圳市高端文艺人才标准。

吕绍刚委员也认为深圳应该更加科学合理地界定高层次文化人才的等次和认定标准:一是将引进文化学科带头人,以及高端文艺人才的培养和打造等,纳入全市人才战略总体规划,形成一条规范化地发现、培养和引进高端文化人才的良性发展体系;二是健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评价体系、资质认证和激励机制,将文化创意产业高层次人才纳入到全市高层次人才支持体系。

吕绍刚还认为,深圳应该加大力度聚集高端文化人才,提升我市文化人才培育质量。“比如,深圳可以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出发,根据全市文化人才工作实际,针对各类文化人才制定出台一系列与深圳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优惠政策。同时,开辟文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在解决文化人才住房、就业、职称申报以及子女上学等方面推出更多新的办法和举措,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环境。”吕绍刚说。

“此外,深圳还应该依托新型智库与高校,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做大做强‘深圳学派’。”吕绍刚建议,制定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类发展政策,支持建设一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夯实人文社科类学科建设人才基础。

“比如,应该支持市社科院增设人文研究所,开展人文基础学科等方面的研究,在人员编制、科研经费等方面加大投入,给予更具针对性的支持和资助。支持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加强学科建设,补齐学科短板;扩大引进人文社科类高端人才,充实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师资力量。”吕绍刚举例说。

见习编辑 黄小菊

(作者:读特记者 杨丽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