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在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第一次中子束调试中,孙志嘉团队自主研发的探测器顺利达到了预期指标,探测器各项性能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按计划,CSNS将于今年3月全部完工,力争5月底通过国家验收,对国内外用户开放。
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探测器系统负责人,孙志嘉用整整十年带领团队研发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子谱仪的“眼睛”——探测器,彻底改变了中子谱仪探测器依赖进口的局面。
耐住寂寞,坚守自主创新之路
所谓散裂中子源,主要是利用中子散射手段探测物质微观结构的大科学装置。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观察微观世界的工具,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用中子探测来研究DNA、结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质的微观结构。
如果将散裂中子源工程比做一台超级显微镜,那么中子谱仪就是显微镜的核心部分,探测器则是中子谱仪的“眼睛”,用来发现样品的微观结构,甚至直接关系到谱仪建设的成败。但如此重要的一个部件,核心技术却掌握在国外手里。如果使用国外的探测器可以减少大量的研发时间和成本,但将完全依赖国外技术,哪怕是一根电缆出现问题都需要对方的技术人员进行处理,这将使得项目的建设处于相当被动的局面,对国家安全也是一种威胁。出于种种考虑,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成为摆在孙志嘉面前的首要任务。
然而,2007年整个CSNS项目还处在起步阶段,探测器的研发更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就这样,从2007年到2011年,孙志嘉都在为组建团队而奔波。“从事科研工作,更重要的一点还是要耐得住寂寞,毕竟开展一项试验,百分之九十几都是在做准备工作,成功只是最后的一个结果,准备的过程尽管枯燥却决定了试验的成败”,孙志嘉说道。
唯有坚持创新,才能牢牢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孙志嘉和他一手组建的“耐得住寂寞”的团队逐渐组建壮大起来,奉献与协作也融入到团队每个人的血液里。在6年的研发时间里,他们吸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探测器的多项研制技术,也在“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持续支持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用“为了国家科研事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投入到探测器的研发当中,解决了一项又一项工艺技术问题。
2017年11月,在CSNS中子谱仪第一次中子束调试中,孙志嘉团队自主研发的探测器顺利达到了预期指标,探测器各项性能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彻底改变了我国中子谱仪探测器依赖进口的局面。
孙志嘉
理想:为中国科研事业做贡献
不同于印象中科研人员的沉默寡言,孙志嘉给人的感觉是开朗而健谈,当问到为什么会从事物理学研究时,他笑道:“这个说起来就有点故事了。”
小时候的孙志嘉在不少人看来是一个偏科特别厉害的“学霸”——当然是理科特别的好,别人要做两个小时的理科卷子他半个小时就能完成接着打游戏去了。“小时候的我觉得自己会是爱因斯坦,以后得改变世界的。”孙志嘉开玩笑道。1996年,孙志嘉进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核电子学专业学习,在这个人才济济、高手云集的校园里,孙志嘉发现,原来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小时候的梦想可谓受到了挑战。那时起,他开始发奋学习,一边专心学术,一边在校园里跟不同学科的人相互交流,在一次次的高手过招中提升自己。
人生的转折点在大四的时候出现了。那时候,孙志嘉身边不少同学放弃了科研的道路而选择了通信等热门行业,这让孙志嘉犹豫了,到底是做科研还是到“香饽饽”行业工作?经过一番思想的斗争,还是当初的梦想获胜了。“那时清醒过来,我当初选择这所大学并不是为了以后多赚钱,而是想真正做研究,为中国科研事业做些贡献的。”说起这话时,调皮的孙志嘉的语气中多了一分坚定。
也许就如居里夫人所说的,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就这样,孙志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方向,通过一步一步的努力正式进入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核探测与核电子学的科研领域越走越宽。
感受温暖,与东莞共成长
谈及离开北京来到南方小镇大朗,孙志嘉坦言,当初的印象只是一般。“那时候的东莞更像是一个车站,各地的人才只是在这里中转,很多人过来很多人又走了,甚至我觉得自己做完CSNS这个项目也会离开东莞的”。
然而,十年来,东莞这座城市的转型以及对人才的重视和服务意识深深打动了孙志嘉。这其中,给孙志嘉带来最大感受的是东莞政府的服务意识。散裂中子源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项目落地大朗水平村后,政府考虑到项目工作人员的出行需求,迅速在项目门口增设了班车。正是很多类似这样一点一滴的细节关怀,让孙志嘉感受到了东莞对留住人才的真心实意,2015年,孙志嘉放弃了令不少人艳羡的北京户口,正式将户口迁移落户到东莞来。
东莞给孙志嘉带来的不只是工作的发展和服务的贴心,更大的幸福源自生活的圆满。也许是跟这座城市的缘分,孙志嘉在东莞不仅收获了事业的成功,更收获了温暖的爱情和家庭。
展望未来,东莞市委市政府将围绕CSNS项目规划建设总面积逾45平方公里的东莞中子科学城。这在孙志嘉看来,是发挥充分形成集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而预计今年上半年CSNS也将按计划全部完工并接受国家验收,孙志嘉和他的团队又将继续为剩余的17台谱仪建设工作开展新一轮的设计和研发。“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极具战斗力的科研团队,真正为中国的科研事业作贡献。”孙志嘉信心满满地说道。
图片说明:孙志嘉(后排左二)与他的团队在中子谱仪探测器前留影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