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生 向海而兴 |《深蓝讲坛》带您翻开深圳与海洋的历史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2020-12-19 14:26

盐田、沙鱼涌、南头古城、鱼灯舞、东山渔歌、疍家婚俗……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海洋文化存在物,记载着深圳与海洋的悠久历史。

12月20日下午13:30-15:30,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渔业局)主办的2020年度海洋专题系列宣讲活动《深蓝讲坛》第六讲将在福田区中心书城开讲。本次讲坛以“向海而生 向海而兴”为题,邀请《深圳市地名志》《深圳市标准地名词典》专家编委张一兵以及深圳市大鹏古城博物馆副馆长黄文德,与市民一起分享深圳的海洋特质和海洋地名建筑故事。

深圳向海而生,7000年前深圳的先民就开始与海结缘。从最初的大鹏半岛咸头岭史前,到1700年前开始的珠盐之利,大鹏早已开始与海相守。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大鹏半岛成为南疆要塞,大鹏所城即是军士们抗击倭寇、保家卫国的海防重地。到近代,大鹏半岛也经历过革命潮水的洗礼,曾打响了抗击侵华日军登陆大亚湾的第一枪。大鹏处于广府、客家、闽海文化的交汇点,多元的文化融合生成了其富有海洋特质的建筑、婚俗、祭祀、节庆习俗。大鹏所展现的海洋特质也是深圳的海洋质,它依海而生、敬海、爱海,向海而兴。

大鹏古城博物馆副馆长黄文德,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古建调查及历史研究等工作达二十余年之久,自谦“守城人”。黄文德以《从大鹏半岛看深圳城市的海洋特质》为题,通过宣讲大鹏半岛海洋历史与文化,展开了深圳与海洋结缘的历史画卷。

张一兵,《深圳市地名志》《深圳市标准地名词典》的专家编委,原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研究馆员、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他用文字撰写了深圳地名的历史篇章,用专业的考古知识深入并研究鹏城历史多年,也用他的著作让更多的新深圳人了解到深圳的前世今生。张一兵以《深圳海洋地名建筑》为题解读深圳海洋地名的来源与历史。

张一兵从南头古城从历史上的行政归属渊源开始,讲述了东莞南头城、新安南头城、南头古城的历史渊源。再到沙井名字的由来,到归德盐场与龙津石塔,讲述了沙井不为人知的久远历史。又到咸头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咸头岭、叠幅盐场,到咸头岭村的龙眼树,深圳的海洋地名无不印记着海水制盐产业的发展、以及与毗邻的大海的联系。这些带着海洋印记的深圳地名,引起了现场观众的极大兴趣,市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到了这座城市与海洋的联结。

从城市历史和地名建筑的角度对深圳的海洋历史文化进行的盘点,是对深圳海洋公共文化的宣扬与重塑。现场观众对内容给予了积极的反馈,表示生活在滨海城市深圳,能通过深蓝讲坛更全面地了解它的海洋历史和海洋特质,进一步强化我们的文化认同。

《深蓝讲坛》系列公益宣讲活动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渔业局)主办,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承办。宣讲活动围绕海洋历史、人文、自然、经济、科技、生态等方面,挑选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海洋主题,邀请海洋专业人士与深圳市民在深圳中心书城分享海洋知识,并通过问答互动的形式,让市民更了解海洋。主办方希望通过深蓝讲坛更好地宣扬海洋公共文化,带动深圳市民一起关心海洋、亲近海洋、热爱海洋,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营造良好的氛围。

见习编辑 连博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