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观察 | 深汕特别合作区,“特别”在哪?
深政观察
2020-12-16 22:35

今天,是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纳为深圳第“10+1”区两周年的日子。

从2008年成立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园,到2011年扩容升格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区党工委管委会为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到2017年调整由深圳全面负责建设管理,再到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揭牌,深汕特别合作区始终坚持大胆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

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深圳的一块飞地,与众不同之处在于:

全国其它飞地更多的是指产业园区,而深汕合作区走的是一条升级赶超之路,要在一片工业化根本没有起步的荒芜之地,高标准建设一座中等规模的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从产业布局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都由深圳全面主导,开辟了打造中国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首创者、飞地治理模式首创者、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首创者的先河。

华润赤河生态公园

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有序发展‘飞地经济’”,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再到《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强调,要“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央不断赋予深汕特别合作区新的历史使命,持续寄予这片深圳新区域新的发展期望。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使命需要新担当。深汕特别合作区以“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为发展思路,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运用”为发展模式,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市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

深汕海洋智慧港

深汕特别合作区始终坚持以先进文化理念引领城市规划,以规划之美孕育城市之美;坚持以全球视野探索新城未来轮廓,高起点规划好“成长坐标”,高质量保护好“城市基因”,高规格把握好“文化脉搏”;坚持规划在先、有序开发,强化规划的统筹性、前瞻性、保护性;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汇聚世界文化与智慧力量,提升深汕新城的品质气质,全力打造深圳的升级版,让这座新城从“一出生”就光彩照人、大气磅礴。

小漠港

作为深圳第“10+1”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纳入深圳市第四版城市总规一同编制,今年3月5日,经深圳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明确了“一心、两轴、三带、四组团”总体空间布局。

目前,已组织编制各类规划项目62项,完成了土地利用、综合交通、城市风貌、保障性住房等一系列规划工作,确保了新城建设科学有序。

尤其是自2018年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连续3年面向全球先后开展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滨海地区城市设计、赤石河一河两岸规划设计国际咨询,每一次都吸引了国内外至少五六十家设计机构参与。

滨海地区《新生共栖》方案,获得了2020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最高奖项——杰出奖,这是对深汕合作区“规划引领”达到国际一流规划水准的充分肯定。

百安村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五大组团中:

东部组团精耕未来产业、展现名镇风采,重点打造科教研发区和未来产业区;

西部组团高举产业旗、走好先行路,重点打造先进制造集聚区;

北部组团打造“深汕心脏”、守护“城市绿肺”,重点打造康养度假区;

南部组团念好“山海经”、打响“文化牌”,重点打造新兴海港商贸区和滨海生态旅游区;

中心组团做足政务服务、发力高端商务,50平方公里中心区规划方案出自加拿大USI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加拿大杰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体的《共生绿都》,多元并存,城在绿中,诗意盎然。

西部组团鹅埠片区,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起步区,也是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按照省、市主要领导“聚焦鹅埠、聚焦产业”的指示要求,揭牌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主导产业集聚的同时,正努力做到项目到哪里、配套设施就建到哪里,做实做强鹅埠先行产业区,使这里成为先进制造业的优质平台。

鹅埠片区

目前,鹅埠片区已实现落地产业项目79个,全区占比82%,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今年,该区还在这里划出46万平方米土地,以成熟的5G商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行业为先导产业,努力打造深汕工业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基地。

与西部组团遥相呼应的东部组团,定位为科教研发区和未来产业区。这里规划建设了全国最大机器人小镇——深汕湾机器人小镇,面积13.5平方公里,并已纳入我市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区和三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截至2020年底,小镇已累计引进25家实体机器人企业、2家战略平台企业。

机器人小镇

深汕特别合作区遵循“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飞地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具有深汕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全区已累计供地产业项目96个(其中88个来自深圳),已投产项目30个,已动工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超过530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近千亿元。

东部大厦

深汕特别合作区每个组团都既有产业也有生活小区,还有商业中心、公园,交通便捷,工作、生活、商业配套形成微循环,保障全区高水平的职住平衡。

在地理位置上,深汕特别合作区与市区看着很远,其实很近,与坪山区的距离大约只有60公里。全区“三港四站”、“四铁五高”、“五横六纵”内外骨架路网交通体系正加快形成。当前,从深圳北站坐厦深高铁到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站,只需不到50多分钟,而时速350公里的深汕高铁本月底计划开工,按计划将在2025年建成,通车后,深汕特别合作区到市中心只有半小时。

鲘门高铁站

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深汕特别合作区转为我市全面负责建设管理后,深汕特别合作区高度重视教育、医疗工作,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入学、就医问题。

教育方面,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高标准规划建设国际科教走廊,构建基础教育、特色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完备体系。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深汕初中部、小学部今年9月已正式开学。深汕高级中学规划建设正在推进,占地75公顷的深汕高中园确定选址。正与英国、美国等国家的优质院校接洽,加快落实特色办学事宜。

深汕西中心学校

医疗卫生方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去年6月正式运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院区即深汕人民医院今年底将开工。可以预期不远的将来,深汕人民群众将会享受到与我市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

住房方面,借鉴“花园城市”新加坡的经验,努力让深汕居民实现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加大居住用地供应力度,优先供应公共住房用地,构建“双六十”人才保障体系,规定全区公共住房用地面积和建设面积都要达到60%。三年内规划建设8万多套人才安居房和公共租赁房。

按照规划,到2035年,深汕特别合作区人口将达到150万人,而深汕特别合作区当前公共配套设施是按超过一倍的300万人标准配置的,就是为了让城市更加宜居,也是为新城未来的发展留下空间。

见习编辑 连博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