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特粉丝节 | 深圳特区报为“奋斗在深圳”征文比赛获奖者颁奖
深圳特区报记者 戚金城 文/图
2020-12-12 20:38

12月12日,深圳特区报第二届读特粉丝节在卓悦中心北广场举行。活动现场,深圳特区报为“奋斗在深圳 讲出我奋斗的故事”征文比赛获奖的16名代表颁奖。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用文字、图片或微视频讲述了自己在深圳的奋斗经历。在现场,部分获奖者还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深圳包容的环境造就了我”

1983年5月,24岁的吴立民作为一名战士,随基建工程兵部队从辽宁锦州来到深圳。“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早晨,背着背包从火车上下来时,眼前的情景令人难以想象,比我老家浙江农村还要落后。”吴立民说,一些来自内地、家庭条件较好的年轻人没多久就想方设法回老家了,但他没回去。“深圳的前景一定是光明的、美好的,人不应该只看眼前利益,哪怕日子最苦最累,深圳我留定了!”

4个月后,基建工程兵部队就地集体转业,吴立民当了一名汽车修理工,工作之余便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经常骑着一辆破单车走街串巷深入调查,伏笔写稿。注水牛肉、地下潲水油加工厂、泥沙灌鸡鸭等一批负面事件都被吴立民曝光在报纸上,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得到了查处。吴立民后来还因此被人们称为“文侠”“黑脸包公”。

1988年底,只有高中文凭的吴立民被破格调入市政府办公厅从事信访工作,后又经函授取得本科文凭,于1994年参加全市公务员考试并被录取。自1993年起,吴立民先后当选福田区和深圳市人大代表,共提交了500多件议案建议。有人曾问吴立民,“难道不怕领导给你‘小鞋’穿?”吴立民说:“深圳包容的环境,使我大胆工作,敢于工作,敢言直言,揭露社会问题。领导不但没有给我‘穿小鞋’,而且都肯定我反映的问题,积极采纳,一一落实。”本世纪初,吴立民多次视察调研的高尔夫球场工程被及时叫停,他也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向高尔夫球场开战的人大代表”。三十多年间,吴立民撰写了几千篇文章,在各级新闻媒体发表,鞭挞社会丑恶,直书百姓心声。

“深圳,我来了,不走了”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和深圳特区同年同月出生的王瑞华获悉“奋斗在深圳”征文比赛后,第一时间投了稿。王瑞华的经历和深圳一样,都经历了一段艰苦的岁月。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瑞华每天天不亮就听着磁带爬两个山坡去学校早自习,中午刷题累了就铺几张纸就地卧倒一会儿,晚上挑灯夜战到凌晨。后来,王瑞华考上重点大学,2003年来到她的“梦想之城”深圳,成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训练警务技能、学习出入境法律法规、执法调研……手起章落,驻守深圳机场口岸17年的王瑞华迎接一个个挑战。从最初蜗居在几平米的单位宿舍,到租房、换房,甚至身怀六甲还被迫搬家,王瑞华和同样来自小城的丈夫在深圳打拼,有了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2003年的夏天,一个初来乍到深圳的少女站在红树林海边,对着蓝天许愿:“深圳,我来了,不走了!”如今,王瑞华早已实现看海的愿望,夫妻俩和一对老人、一双萌娃在深圳的小家共享天伦之乐。

“‘奋斗’这个题出得非常好,深圳每个人都可以写。”吴立民说,人必须要奋斗,有奋斗才有前程,他写了几十年,头发都写白了,很多老百姓都知道他为民鼓与呼,甚至他从市政府督查室一级调研员岗位退休后也有很多人向他反映问题。王瑞华也到了不惑之年,她说,愿用余生不停奔跑,和深圳一同成长。


陈荣荣(右一)、吴立民(右二)、王瑞华(右三)

记者了解到,深圳特区报此次征文比赛共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9名、优秀奖5名、潜力奖36名。吴立民的《深圳的包容环境使我成为杰出模范人物》获一等奖,王瑞华的《我在深圳十七载》获二等奖。



见习编辑 连博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戚金城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