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2017中国深商大会暨全球龙商大会高峰论坛在深圳保利剧院举行。论坛大咖云集,智慧交锋,观点碰撞。与会嘉宾特别谈到实体经济振兴之路,一致认为,振兴实体经济需要弘扬实业精神,实业精神应成为实体经济企业家们的共同追求。
振兴实体经济需要弘扬实业精神
深圳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有很多企业家从事实业。到底还要不要把实业坚持下去?是很多企业家都在思考的问题。作为实业界的一名“老兵”,TCL集团董事长CEO李东生在演讲开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说,自己大学毕业已35年,至今仍然坚持在做实业。
在李东生看来,近几年做实业确实很难,制造业平均利润率下降,在成本高、信贷难的现状下,实体经济发展遇到很多困难,有些做实业的企业家甚至关掉工厂、卖掉厂房,转到金融、地产和投资等产业领域。“各种金融投资和房地产业务的利润可能比实业高得多。”
但放眼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已发生变化。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的全球制造业报告,今年全球制造业预期增长3.2%,是2011年以来的最高峰。金融危机之后,不少发达国家都在反思过去“重金融、轻工业”的经济发展思路,重新认识到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在创造就业、拉动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纷纷推行工业4.0、复兴制造业等相应战略,力图振兴本国实体经济。“在一个健康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否则将会造成经济结构失衡。”
李东生表示,实体经济已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的战略支点。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有两个原因:一是从全球产业价值链来看,中国制造业还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生产加工环节,研发设计能力薄弱,品牌影响力有限,产品附加值不高,导致销售利润率低,品牌溢价能力弱,经济效益不佳。二是创新性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能力,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在过去几年这两个问题得到快速改善和提高,但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李东生强调,深圳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大型企业,无论是产品、技术、管理还是品牌,都已经能够跟世界知名的跨国企业一争高下,他期待这些代表“中国制造”的领军企业能够借助产业调整的契机,抓住机遇,谋事应变,长远布局,从以往的技术模仿跟随者,转变为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更有竞争力的地位,当好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和标杆。
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是必然
作为中国商业银行领军人物的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出席了本次高峰论坛现场。他分享了科技变革中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金融在热烈的追求科技,科技在深情的拥抱金融,金融和科技在“热恋”之中。
马蔚华从两个方面解释金融与科技的“热恋”。一个现象是,全球金融中心都在努力把自己变成科技中心。比如,伦敦是个老金融中心,现正在打造伦敦技术城,它要成为英国“硅谷”。二是金融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遍地都是,金融科技是提高效能、更高一层的互联网金融,也是金融企业、科技企业更加紧密的结合。
金融科技为什么能结合?马蔚华认为,无论从物理学原理,还是经济学原理,都能找到金融和科技结合的原因。首先金融既是一个IT企业,也是一个质量优良的大数据公司;其次科技型企业离不开银行的资金支持。为什么说科技深情的拥抱金融呢?因为离开金融,科技就玩不转了。“金融科技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趋势,金融和科技的融合也是行业博弈的自然均衡,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是一种必然。”
这种融合有什么意义呢?马蔚华表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有三大利好。第一,支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第二,科技和金融的结合对实体经济是有力的支持。第三,金融和科技的结合有利于深圳的发展。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再到“深圳标准”,然后到“深圳创造”,深圳应该遵循这样的模式发展。“深圳是全国名列前茅的金融中心和科技中心,只要金融和科技密切结合,深圳的发展一定会上新台阶。”
与会嘉宾还表示,实体经济发展转型正面临种种挑战和困难,这种挑战不仅仅在于技术颠覆、品牌竞争或市场突围,更在于锻造一种执着于发展实业的坚韧精神,弘扬一种永不止步,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提倡经得起诱惑,耐得寂寞、稳得住根基的担当精神,对企业来讲,更要踏实担当,精益求精。
编辑 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