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区图书馆(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坪山区围绕“质造城区”的总体要求,推动重点区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达到国际一流城区水准,坪山区在已取得的城市建设品质提升系列成果上,再编制出台《坪山导则》,从城市风貌、开放场所、人本交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全面提升城区品质建设标准,着力将坪山中心区打造成一个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深圳东部现代化国际化品质新城。
显山露水的城市风貌
立足辖区特色的山水资源优势,坪山中心区强调景观视廊、山体形象、滨水空间、建筑风貌和绿色环境的精细化保护和管控,提出临山、近水、沿街的建筑高度、风格、面宽、间口率、贴线率等管控指标,并明确了滨水生态岸线比例、特色场所设置等控制要求,实现“显山露水”理念的指标化。
山-山视廊高度控制示意图
内有山水相依,外有群山环绕。山是重要的特色风貌,为保证山体的可见性、凸显山体形象,坪山中心区通过重点管控燕子岭与背景山山峰之间的“山-山视廊”,控制视廊内建筑高度,保障燕子岭峰顶可见背景山主峰三分之一以上山体,确保“显”出山之秀美,城之气质。与此同时,“露”出水之灵动,城之活力,在坪山河、汤坑水、赤坳水的滨水沿岸,设置每公里不少于1处的特色开放场所,为市民提供康体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还增设亲水步阶和亲水平台,配置跨河慢行系统,营造一幅景美人和、舒适休闲的新气象。
在建筑风貌方面,整体上形成疏密有致的建筑布局,打造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城市天际线,细节上又对建筑风格控制等提出具体要求,商业、办公及产业研发建筑鼓励采用金属板、石材等多种实墙立面材质,居住建筑主体通过不同材质的搭配,充分展现出舒适宜居的新建筑形象,让城区颜值得以总体跃升。
活力趣味的开放场所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市民对优质宜人的公共空间有了更高的要求。
坪山区强化人文场所、公园体系、街道环境等公共空间的管控,以打造活力趣味的城市开放场所,力争构建“城景共融、宜居生态都市”。
公园是城市居民交流和文化活动的场地,也是衡量城区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坪山区优化提出“城市-社区-口袋公园”的三级公园体系,建设精致多样的口袋公园,让“推窗见绿、出门见园”成为市民生活“标配”。一方面,活化利用闲置街头绿地,增加休闲活动设施,建设公共型口袋公园;另一方面,建设用地大于1公顷的新建或重建项目,集中配建占建设用地面积5%~10%的“口袋公园”,为市民创造悠然漫步、鸟语花香的诗意空间,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态环境。
街道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城市形象的直观体现。从市政道路人行道与沿线建筑退线空间一体化设计、建设和运营,到精细化设计沿街建筑立面,再到塑造差异化、特色化的街道空间环境,《坪山导则》为街道的空间建设和品质提升提供详细指引,焕发街道活力和生机。街街是美景、处处是惊喜,让美丽城市和美好生活相得益彰。
便捷通达的人本交通
城市如果没有慢行系统、只重视“速度”,容易让人缺乏幸福感和归属感。慢行系统的建立,将大大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提高城市宜居程度。坪山区聚焦慢行系统、慢行环境建设,围绕轨道公交接驳设施、公交和自行车出行服务、“学道”空间环境及设施配置进行提前布局与标准提升,营造友好的慢行空间环境,精细化提升人本交通出行体验。
重视自行车道的路权,彰显了城区“以人为本”的理念。新建及改扩建道路设置连续自行车道、改善自行车道过街设施、优化过街环境……通过一系列具体指引加强自行车道建设,保证市民畅享舒适友好的骑行之旅。
以往,学校周边上下学交通秩序混乱是困扰家长和学子出行的“老大难”。为提升校门前区步行安全性和舒适性,《坪山导则》提出建设完整独立的“学道”,并制定具体标准。中小学校与住宅区、临近地铁站和公交车站等重要交通节点之间建设宽度不小于2米的“学道”,设置醒目清晰的人行横道、信号灯、减速标志等标识标牌与地面涂装,进一步优化提升校门前区空间品质,校门前区设置家长等候区,适度增加休憩设施。除此之外,《坪山导则》要求新建中小学校规划建设地下接送系统,改扩建或者已配建地下停车场的学校,宜建设地下智慧接送系统,将有效缓解学校门口和周边道路的临时压力,既优化交通、又方便家长、惠及师生。
友好创新的公共服务
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折射一个城市的品质成色,坪山区建立社区多层级、多元化、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体系,推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底线保障和品质提升。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施配建示意图
为满足居住人群和就业人群的医疗、文化、体育等不同需求,《坪山导则》构建15分钟生活圈、工作圈,建立不同服务半径覆盖的三级圈层,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社区服务,让市民生活小事不出“圈”。坪山立足城区实际,提出居住区配置全覆盖、向公众免费开放的社区运动场地设施,300、500、1000米服务半径范围内分别提供小、中、大型体育公园场地,把体育公园建在群众家门口,让群众“抬抬腿”就能去健身。在完善“15分钟工作圈”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发展类型和阶段,引导提升型服务设施供给,配置创新友好、高效的“产业服务类”设施,如众创空间、专利服务机构、共享孵化中心等,打造一流国际化营商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企业良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是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场所,《坪山导则》进一步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明确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可包含党建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区警务室等功能,还鼓励配置婴幼儿托管机构、菜市场、社区食堂、餐饮设施等公共服务功能,通过引导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汇聚一批优质服务资源,群众办事更便捷,跑一次腿就能享受丰富多样的暖心服务。
韧性智慧的基础设施
为打造韧性智慧的坪山中心区,坪山以低碳海绵城市建设、市政设施优化和韧性安全设施完善为抓手,形成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和开放共享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打造会呼吸的灵动之城。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设低碳海绵城市方面,全面普及推广注重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新建建筑按照国家绿色建筑二星级或深圳银级及以上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大型公共建筑和标志性建筑按照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坪山图书馆执行的即是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既保护环境,也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勾画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图景。除此之外,大力推广使用绿色能源,新建住宅停车场、大型公共建筑物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按不低于总停车位数量的30%配建充电桩,切实解决新能源车辆“充电难”问题,助力市民低碳出行,过上绿色生活。
作为深圳未来产业试验区,坪山已实现5G基础设施全覆盖,正进一步加紧智慧设施布局,加快建设集照明控制、城区环境实时监测、紧急呼叫、水位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智能杆,并下大力气提升市政设施智慧化水平,探索智慧水务、智慧环卫、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等系统建设,打造一所充满智慧和活力的“未来之城”,让城市更聪明,让生活更美好,打开市民幸福宜居生活的新“密码”。
编辑 彭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