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广场
台北不仅有现代气派的101大厦,还有乡土气息浓郁的希望广场。每逢周六日,一大清早,甚至是前一天半夜,来自台湾各地的农户开着一辆辆载着新鲜果蔬渔货等各色农特品的货车来到希望广场卸货摆摊,准备展销。台北的朋友自豪地向记者推荐,那里能买到台湾出产的最好的农副产品,因为都是经过农会推荐的,品质放心!
农会把关让民众放心
1999年“921大地震”后,台湾地区农业主管部门为受灾农民提供直销通路,于2001年在台北市八德路一段设立台北希望广场贩售农产品,深获农民及市民好评,2015年因租约到期,希望广场移到林森北路与北平东路交叉口的华山大草原重新开幕,全场规划包含一般农特展售区、有机蔬菜区、青年农民专区及美食区等,可容纳106家摊位。另有停车场及农药残留检验室。
循着朋友的指点,记者在周六上午来到希望广场。像是进入了农产品的美食大观园,一个个3米见方的摊位,摆满应季的水果蔬菜、新鲜水产,还有稻米、红糖、茶叶、酱菜、奶制品、水果干、零食小点等台湾名产,琳琅满目。每个摊位都提供试吃试喝,一圈下来,肚子撑个半圆。顾客以本地人居多,不少拖家带口。果然如朋友所言,这里是台北民众假日休闲的“农情园地”。
从美国回台北探亲的剑峰专门来希望广场挑选手信,她热心地向记者推介:“这里的产品不用担心有食安问题,都是经过农会推选来的,可以信赖。”
此前,记者在商场、超市,都曾看到商家以“农会产品”作为招徕。农会为何能让消费者这么有信心?记者找到主管希望广场的新北市农会专员郑月樱,她告诉记者,各地农会在台湾属于“财团法人”民间机构,负有农技改良、辅导生产、产品行销及金融服务等强大功能。其中,农会对农民的辅导,包括了土壤管理,合理施肥、用药、采收、加工等各环节。“这也是品质管控的过程。”
郑月樱介绍说,希望广场由台湾地区农业主管部门建于2001年,原是专为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重建区相关县市成立的农特产品展售会场,后固定成为各县市农会在台北市展售农特产的会场。“我们不收摊位费,但来参展的必须是台湾本地的农产品,必须是农会会员产品,必须是农户直销,以时令新鲜果蔬为主。农户先向当地农会报名,由各地农会精选当地名优产品,报到我们这里,我们再把一道关。产品入场前还要再检验一次。之所以限定只有农会会员才能来参展,就因为只有会员产品,才是农会心中有数的。”
“产销履历”成信心保证
果农郑富雄把他的“农产品产销履历验证”摆在显位。
“您请放心,我们家产品有农会的‘产销履历’!”与一般的农贸市场不同,希望广场每个摊位的上头,都挂着一块牌子,标注了“xx农会xx产销班”的字样,摊位的显眼位置,还摆着各种检验证书。最常见的就是“农产品产销履历验证”,这些证书,成为摊主向顾客推销自家产品的最有力说辞。
郑富雄的摊位上挂着“彰化县溪州乡农会番石榴产销班第十五班”的牌子,他向记者介绍说,农民按所种植的农产品种类编成班,在农会指导下进行生产,有“农产品产销履历验证”,说明该产品从土壤、用药到各个生产环节都在农会或验证机构的监管下,符合规范。输入“农产品产销履历验证”编号,就能查到产地、生产者及生产的全过程,便于质量追溯。农民不敢掉以轻心,消费者却放心多了。据了解,台湾地区农业主管部门从2007年开始推行该项认证。
台南市玉井区果农郑彦辉告诉记者,农会“农产品产销履历验证”的各个项目都是免费的。而新北市坪林区茶农李晓翠要做的是有机茶叶认证,她说,
可申请补贴,但自己要掏五六千元新台币一年,虽然有压力,但为了让消费者放心,还是要做。
特色行销为农民增收
希望广场每周都有一个主题,由各县市农会轮流展销当季的农产品。如6月份的四个周末,依次有嘉义县农会的香蕉、木瓜及茶叶嘉年华、彰化县葡萄暨优质农产品展售会、新北春茶暨农产品营销以及南投县荔枝、菠萝暨农产品展售会。
“农民大都比较木讷,不懂得行销。”郑月樱说,农会就从最基本的行销手法开始辅导,包括教农民如何陈列产品,如何分级销售,如何与顾客沟通等等。
“希望广场更重要是一个展销平台,让消费者与农户面对面,建立互信。农
户也可以直接从消费者那里获得订单。”郑月樱说,广场上展销的农产品基本都可以配送到岛内各地,有的加工产品还可以发到大陆去。减少了中间环节,消费者买得便宜,农户也增加了收入,双双受益。
编辑 波塞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