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晶明作客市民文化大讲堂,讲述鲁迅《野草》里的无限景观
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
2020-12-08 14:03

近日,市民文化大讲堂迎来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的讲座。他以《鲁迅〈野草〉里的无限景观》为题,为观众们带来了对《野草》的解读。

阎晶明认为,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到今天的文学,这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其实是一个整体,那么作为现代文学的起点之一,无论鲁迅创作的成就、创作的思想、他的精神,在我们今天都在各个方面,以各种方式带来深远影响。

历来,在鲁迅所有作品中最为独特的,也是最难理解的,就是他的散文诗集《野草》。《野草》是创作于1924年-1926年,总共组成了24篇文章,总计2万字的容量,但是这2万字却构成了以后这么多年来,研究鲁迅绕不过的一个话题,也是一个最复杂的、最纠缠不清的一个话题。

阎晶明的新书《箭正离弦》正是对《野草》的解读。他表示,《野草》里面就像一个钟表,尽管它非常复杂,但是他要把每一个部件都拆开来,通过他的努力让更多的读者知道《野草》的构成到底有哪些部件,把它拆开,再把它组装起来,让人们了解它其中的运作。

书名叫《箭正离弦》,阎晶明表示,这是描述一种写作的状态,既不是箭在弦上,也不是离弦之箭,而是箭刚刚出发,已经开弓,无法回头,但是因为它是刚刚出发,所以它的速度,包括它的去向,它的目标还没有完全的显现出来。所以它比箭在弦上更有动感,但是它又比离弦之箭更加紧张,因为你不知道它要射向何方。

在他看来,《野草》就是鲁迅的思想,包括他的情感、现实生活,这种弓、弦、箭组合的状态,这种极速的、瞬间的那样一种感觉。他说,抓住这样一种瞬间的感觉,就能够理解什么叫《野草》。他认为,《野草》写的都是写一个人面对一群人时候的一种状态,这个状态就是过程,相遇、对峙,就是有一种对立的感觉,然后告别。在这种相遇、对峙、告别的过程当中,又能传达出很复杂的思想。

“鲁迅的作品是非常博大的世界,我们要读懂他、理解他也是需要非常漫长的过程,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以非常尊崇的心情、态度,然后又以对话的姿态、平等的交流的方式去进入鲁迅的作品。我也希望不单是鲁迅,所有经典的文学作品、文学经典都应该成为我们应该去继承的非常重要的精神遗产。”阎晶明说。

编辑 秦天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韩文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