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大学教育如何应对工业4.0的发展?这个讲座道出未来大学之道
读特记者 罗立兰
2020-12-06 16:47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化技术给学习和教育带来不少的帮助,人工智能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未来大学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应该如何应对各种教育和学习模式的变化以及工业4.0的发展?12月5日上午,第七届名校名师公益课堂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承办,邀请香港中文大学常务副校长、利荣森中国文化教授陈金樑担任主讲嘉宾,给大家带来主题为《大学之道4.0》的精彩演讲,讲座以线上线下同时开展的形式吸引了2400余名观众参与。

讲座现场

陈教授从大学所需要的学科教育和全人培养的目标之间的平衡,跨学科教育等角度阐述了高等教育和大学学习面对新时代的发展策略,并带领大家重温了“大学”这一概念的两重含义。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以及儒家文化里所提倡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工业4.0时代对大学教育和科研的影响,陈教授引导现场观众重新思考了“大学”的含义以及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学如何培养真正具有大学精神的人。

陈金樑教授讲述大学之道

在工业4.0时代,陈金樑教授表示我们关注与讨论的重点已经不是学习方式,而是学习成果。那学生们在工业4.0中取得成功需要哪些技能呢?陈教授认为,首先数字技能是必需的,此外,沟通能力、情商、伦理认知等软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大学教育需要重新平衡以人为本和以技能为先的教育方式”陈教授说,技术的增长不一定会导致情商或伦理认知的增长,而情商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下滑,将对社会产生巨大的潜在影响。软技能的培养离不开人文教育,面对科技变革时代对人文学科的挑战,陈教授指出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跨学科教育和体验式学习,只注重某一个学科研究的模式或许已不能适应社会的迅速发展,然而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修身”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内在精神。

现场观众提问

在互动环节,现场一观众问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疑惑教育应该引导社会的发展还是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时。陈金樑教授回应道,教育必须对社会的变化做出回应,但是不应被社会所改变。就如承载学校教育理念的校训,可能会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但不变的是学校致力于将其教育理念融入社会的发展。同时,陈教授也指出,在学习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应当多了解人文社科等博雅教育的内容,培养自己成为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的综合型人才。

活动合影

【读特新闻+】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 2007年5月,在深圳市的支持下,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简称“深研院”),由香港中文大学全资拥有,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学者在内地进行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技术转移、产业化合作等提供基础设施及服务。深研院主体大楼坐落于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内,于2011年11月落成并投入使用,为科学研究、人才培训、产业合作及技术转移等提供场地和设施。

深圳虚拟大学园名校名师公益课堂

深圳虚拟大学园成立20多年来,通过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机构建设,为深圳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深圳虚拟大学园自2014年开设名校名师公益课堂,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六届,邀请了成员院校的数十名专家学者来深讲学,听众达到万余人次。公益课堂汇聚成员院校前沿科技、人文、经济、管理领域的教授、专家以及杰出校友资源、为社会公众和科研人员举办专业论坛,形成了文化聚集效应。“深圳虚拟大学园名校名师公益课堂”喜获2017年深圳市“终身学习品牌”称号。

第七届(2020)名校名师公益课堂的主题是:履行大学使命,传授中华文化,赋能特区创新。

编辑 许舜钿

(作者:读特记者 罗立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