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世界一流科学城“蓝绿本底”,看光明如何跑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优美双曲线
读特记者 柯季
2020-12-02 13:27

核心提示:

光明区作为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始终将绿色作为最核心的发展理念和最闪亮的名片。两年多来,随着光明科学城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集中承载区。光明全区上下更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轴,全方位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1月30日,光明区被生态环境部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这标志着光明生态文明建设站上了新的起点。更高目标,更新追求,光明正不断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光明区大顶岭山林公园。

串联科技和生态,位于光明区公明北环大道与公常路交点东北角的左岸科技公园,以其独特的设计感、丰富的内涵,成为了深圳新晋网红打卡地。

所言非虚。

白天,平静的湖面倒映着岸上随风飘摇的花草,您可以在这欣赏V型桥与白鹭翩飞,极具科技特色的V型桥,连接公园各项功能区,也连接堤顶路及河岸,将自然与科技合而为一,带您穿梭在公园的廊桥和栈道,桥下碧波荡漾,花团锦簇,宛若游龙。

夜晚,华灯初上,灯光仿佛一道银河映入水中,V型桥与人行廊桥和左岸科技展馆的灯光相互交织,成为茅洲河碧道上一颗璀璨靓丽的明珠。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光明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福祉,左岸科技公园并非孤例。

▲光明虹桥如一条醒目的“红飘带”,串联成完整的城市生态片区。

就在上个月底,“出则繁华、入则自然,登塔见景、落地自由”,一条引城入林、活力交织、凌湖驾绿的红色飘带——光明区虹桥全线贯通及入口区开放,将新城公园、虹桥公园、大顶岭山林公园串联成完整的城市生态片区,是连通繁华都市与森林生态的休闲廊道,率先为科学城导入高品质生态环境与公共空间。

▲光明小镇·欢乐田园。

高标准——打造世界一流生态样板城区

近年来,光明区一以贯之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区工作的重要位置,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同步规划、统筹布局,在经济建设和城市开发建设的全过程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注重通风廊道、生态廊道构建、生态环境修复、蓝绿空间保护,打造“蓝绿本底、组团镶嵌”“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的世界一流生态标杆城区。

▲“绿色”始终是光明最核心的发展理念和最闪亮的名片。

为此,光明高标准编制《深圳市光明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9-2030)》,构建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生态制度与生态科技“1+6”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为光明区中长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构建顶层设计。

苦实干——攻坚克难 真抓严管

按此部署,光明区高位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成立由区主要领导“挂帅”的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每季度研究一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区委区政府自成立以来研究部署生态环境保护议题百余个,形成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开展创建工作的良好工作局面。

生态文明建设既要久久为功,更要做好近期工作。光明紧盯各项攻坚目标,对各项生态环境要素真抓严管。

▲“绿色”始终是光明最核心的发展理念和最闪亮的名片。

河流水质精细化监管。系统开展治水攻坚九大战役,全面实施雨污分流和正本清源;建立衔接互动机制,强化水质问题交办、跟踪、督办、销号4个环节的闭环管控;制定“1+16”涉水面源指引,全力推进各类污染源整治;建成日处理量500吨/日的高浓度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有效破解“小废水”企业收运处置难题。今年1-10月,辖区15条主要干支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V类及以上标准。茅洲河综合治理被国家、省、市充分肯定。

空气污染全方位纳管。先后制定工地扬尘“1+6”指引、“扬尘八条”2.0版本,严格要求辖区313个工地执行“6个100%”;制定臭氧污染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并配套4项工作指引,以臭氧前体物VOCs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为重点,从3个方面开展22项任务38项具体工作,全力遏制臭氧污染。今年1-10月,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3%,同比上升19.5个百分点,上升幅度全市各区第一;PM2.5浓度为16.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9%,下降幅度全市各区第二。

全方位开展“无废城市”创建工作。截至今年10月底,已设置1739组集中分类投放点,共计回收处理绿化垃圾8167吨;119个项目共1013.65万平方米建筑通过国家或地方绿色建筑认证;完成5家绿色工厂的创建工作。逐渐实现从产废源头、运输过程及后期处置全过程监管,力争做到监管全覆盖。

▲光明始终保持“利剑”执法监管高压态势。

保持“利剑”执法监管高压态势。数据显示:2019年,光明区淘汰低端落后企业125家、重污染企业5家,整治“散乱污危”企业3000余家。今年1-10月,光明立案查处292宗(同比增长62%),查封7宗,移送行政拘留3宗,移送涉嫌刑事犯罪1宗。

谋创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机制改革创新

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光明区同样以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光明区将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全区重要改革项目,通过强化制度先行、完善责任体系、健全监管模式、强化管理服务等方式,全力推进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机制改革创新。

光明区在全市率先构建了“1+1+N”基层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制度体系和“区-街道-社区”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层层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将环保理念纳入村规民约,使之成为社区居民的自觉行动。

如何打造环境问题发现、整治、执法“三张网”和水务管理网格,形成环境问题闭环管理?光明不断壮大生态环境监管队伍,持续充实一线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力量,组建百余人的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队伍,并组织2万余人投入到水污染防治设施各项工程的建设、监管和维护管养工作。

▲光明首创“环保顾问”制度,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首创“环保顾问”制度,通过引进专业环保咨询服务机构,为辖区相关企业、物业业主和管理人、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及社区等环保责任主体免费提供环保咨询服务,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落地效率,打造优良营商环境,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协发展——跑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双曲线

加快打造“3+1”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85家,较2018年增长29%。2019年,光明区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经济总量(GDP)突破1000亿元大关,增长8%,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光明区绿色建筑。

与此同时,全区31个社区100%完成四星级宜居社区创建,1189个强基惠民项目及58个社区环境提升项目完成建设,43座垃圾转运站及213座公厕完成改造,6个大美特色村落试点完成建设,全面改善社区环境。

▲鸟瞰公明水库。

光明依托生态优势,构建“森林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三年新建公园113座,公园总数达260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0.85平方米,超全市平均水平,实现“500米见绿、2公里进园、5公里到达森林公园”,绘就“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优美画卷。

▲新陂头河光明科学城展示中心段。

光明区全区上下对标国际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精心描绘光明“蓝绿本底”,积极推进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工作,节能考核任务高质量完成,在全市节能考核工作中排名第二。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纳污总量控制“三条红线”,2019年光明区万元GDP水耗降至13.71立方米/万元,全区用水效率显著提升。跑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优美双曲线。

一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感受得到鸟语花香的一流生态样板城区正徐徐走来。

(晶报供稿)

编辑 陈晓玲

(作者:读特记者 柯季)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