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罗湖口岸的核心区项目,由Aedas、深圳和华国际工程与设计有限公司联合体完成的“深圳市罗湖船布街片区棚户区改造方案”,日前摘得国际竞赛桂冠,并发布了一大波城市未来美图。
船布街棚改项目“一河两岸”效果图。
罗湖是深圳历史最悠久的城区,凭借与香港一河之隔的地理优势,在改革开放初期发展迅猛,演绎了无数“深圳速度”的传奇。随着城市中心西进和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崛起,罗湖因为没有更多的土地适应时代变革,发展放缓。在“双区”建设的背景下,罗湖亟需有力的城市更新,通过对老旧房屋、拥挤棚户区的改造,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展开新一轮飞跃。
此次对罗湖口岸核心区——深圳市罗湖船布街片区实施棚户区改造,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启动了国际设计竞赛,诚邀全球城市和建筑设计精英团队,共同擘画新未来。经过激烈角逐,Aedas、深圳和华国际工程与设计有限公司联合体的“深圳市罗湖船布街片区棚户区改造方案”成为中标方案。
如何整合现有资源,以根植城市文脉的城市更新,盘活老旧街区,实现城市全面升级,打造国际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和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典范区,成为Aedas建筑师设计的重要命题。
“罗湖船步街片区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我们希望通过重建,为他们打造现代便捷且温馨宜居的家园,让房子不只是居住场所,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兼顾周边区域,以绿色复合的立体枢纽城居,给城市带来不一样的色彩与感受。”项目设计师、Aedas执行董事胡庆峰如是说。
项目地理位置极佳,位于深港门户节点——罗湖口岸的核心区域。北面毗邻深圳地标“黄金三角”,万象城-地王大厦-京基100,南面规划新城,商业、教育、医疗等配套资源丰富。西侧是布吉河水系,东侧是城市级绿化系统,步行可达城市级公园。并且毗邻深圳主干道滨河大道与地铁9号线,步行可达地铁1号线、2号线及3号线,另有处于规划中的11号线,周边公交站点众多,交通资源丰富。
但地块形状不规则,周边城市功能及绿地系统呈碎片化布局,肌理复杂,而且现存的高架和轨道交通加剧了地块与周边的割裂,以及北侧及东侧的现存建筑和南侧的雨水排涝暗渠等,都为设计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面对复杂的要求与地形条件,团队提出了“水岸绿洲,深港明灯”的概念。设计充分营造绿色共享空间,巧妙地通过都市高线融入周边复杂的肌理,呼应城市绿轴。并以复合立体的空间连接南北,缝合新老城区,打造罗湖的枢纽生态城居新标杆。
“缝合”新老城区
项目位于北面深圳“黄金三角”商业老城和南侧医疗新城的中间重要的枢纽位置。“我们希望改造后的片区不仅仅是在物理层面衔接新老城区,实现新旧城区深层次对话。并以完善的城市功能,为深港人才交流、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提供宜人的枢纽城居。”
为实现新老片区的深层连接,设计在车行道之外,构建了与片区裙楼相连的高架慢行道,将公共绿色空间与天桥廊道融为一体,创造休闲生态空间。并充分考虑到工作生活的各方面需求,将片区打造为集住宅、办公、商业零售、学校教育等多种业态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宜居枢纽城居,人才港湾。
面对类型丰富的业态,设计结合周边功能分布,以交通为导向布局,通过裙楼串联各塔楼实现内部高效可达的同时,以高架慢行道与周边连接,形成完美的城市生态腹地。
城市绿洲
项目西临布吉河水系蓝轴,东临未来核心枢纽的生态绿轴。设计通过沿河绿化,打造1.5公里都市高线绿洲,实现蓝轴与绿洲的自然衔接。
宜人的枢纽城居
片区内部采用口袋式布局,以最少的栋数释放最多的中央庭院空间,打造花园式景观。并通过地面的中央庭院、二层和三层的裙楼绿色平台,以及塔楼中部和屋顶的空中绿色花园,一同营造立体的城市绿洲,以多维度的景观渗透,缓解高密度都市的封闭与压迫感,为住户创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同时,起伏的绿色生态景观,犹如南面绿轴向城市腹地的延续,整合周边碎片化绿地体系,重新定义城市空间,为城市提供绿色公共的共享空间。
立体城市空间
高密度的宜居城市需要除底层外的更多公共空间,多元的业态功能需要合理布局各自运转。这一切都对空间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edas提出立体复合空间的概念,利用裙楼连接片区的同时,实现配套设施功能共享,高效利用地块,释放更多地面空间。同时,裙楼创造出大量公共平台空间,在满足首层可达性的前提下,将人流更多引入二层平台,实现人车分流,在多层立体动线中,让片区内外的便捷可达。
裙楼首层沿街面作为商业空间,并通过集中整合公交首末站等配套落位关系,加强车行可达性。二层为公共绿色平台,通过人车分流的高架慢行体系,直接串联周边旧城区域。三层为住户私享绿地,保障私密性的入住体验。
深港明灯
主塔楼通过垂直分区,实现多种业态的独立运转。并以火炬为建筑轮廓的灵感,顶部立面采用半透明玻璃材质,与塔身颜色形成反差,在夜幕中,犹如一盏明灯,吸引着各界人才汇聚于此,以独特的造型创建城市地标。柔化的立面曲线巧妙回应西侧水系,并与对岸君悦酒店立面形成呼应。
项目设计师、Aedas执行董事胡庆峰表示,“城市不会停下发展的脚步,但人需要驻足休憩。我们希望通过这座枢纽城居,为市民提供舒适的生活方式,在延续城市历史中,以复合立体的绿色空间进行新旧片区的对话,营造建筑与人、与城市多维互动。”
编辑 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