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斩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的“制胜法宝”
读特记者 王奋强 通讯员 姚天笑 汪婷 文/图
2020-12-01 17:19

11月30日,生态环境部正式授予深圳市光明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牌匾,意味着光明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光明区是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从功能新区转变为行政区,光明始终将绿色作为最核心的发展理念和最闪亮的名片,现已取得丰硕的绿色发展成果:除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外,还先后获得了“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等8块“国字号”绿色招牌。

那么,光明区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哪些独门的“制胜法宝”呢?

制胜法宝1:高标准打造世界一流生态样板城区

近年来,光明区在市生态环境局的支持指导下,一以贯之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区工作的重要位置,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同步规划、统筹布局,在经济建设和城市开发建设的全过程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注重通风廊道、生态廊道构建、生态环境修复、蓝绿空间保护,打造“蓝绿本底、组团镶嵌”“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的世界一流绿色生态标杆城区。

高标准编制《深圳市光明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9-2030)》,构建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文化、生态制度与生态科技“1+6”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为光明区中长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构建顶层设计。

制胜法宝2:高位推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

光明成立由区主要领导“挂帅”的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每季度研究一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区委区政府自成立以来研究部署生态环境保护议题百余个,形成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开展创建工作的良好工作局面。

紧盯各项攻坚目标对各项生态环境要素真抓严管:

——河流水质精细化监管加强水质监测分析,强化研判和通报;建立衔接互动机制,强化水质问题交办、跟踪、督办、销号4个环节的闭环管控;制定“1+16”涉水面源指引,全力推进各类污染源整治;今年1-10月,辖区15条主要干支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V类及以上标准。

——空气污染全方位纳管。先后制定工地扬尘“1+6”指引、“扬尘八条”2.0版本,严格要求辖区313个工地执行“6个100%”;制定臭氧污染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并配套4项工作指引,以臭氧前体物VOCs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为重点,从3个方面开展22项任务38项具体工作,全力遏制臭氧污染;今年1-10月,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3%,同比上升19.5个百分点,上升幅度全市各区第一;PM2.5浓度为16.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9%,下降幅度全市各区第二;臭氧浓度为138.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9.4%,下降幅度全市各区第三。

——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有序开展受污染耕地调查及土壤环境估等工作,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

——保持“利剑”执法监管高压态势。开展市区联合执法、深莞交叉执法、夜间和节假日突击执法、溯源执法,扎实做好各类污染源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整治、信访投诉处理等工作。

● 2019年淘汰低端落后企业125家、重污染企业5家,整治“散乱污危”企业3000余家。

● 今年1-10月,立案查处292宗(同比增长62%),查封7宗,移送行政拘留3宗,移送涉嫌刑事犯罪1宗。

制胜法宝3:锐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机制改革创新

光明区将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全区重要改革项目,通过强化制度先行、完善责任体系、健全监管模式、强化管理服务等方式,全力推进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机制改革创新。

光明区在全市率先构建了“1+1+N”基层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制度体系和“区-街道-社区”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层层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将环保理念纳入村规民约,使之成为社区居民的自觉行动。

打造环境问题发现、整治、执法“三张网”和水务管理网格,形成环境问题闭环管理。

不断壮大生态环境监管队伍,持续充实一线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力量,组建百余人的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队伍,并组织2万余人投入到水污染防治设施各项工程的建设、监管和维护管养工作。

首创“环保顾问”制度,实现“环保主任”进园区、进企业、进物业,将强化服务、源头疏导、严格监管三者有机统一,打造优良营商环境,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制胜法宝4:跑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双曲线

2019年,光明区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经济总量(GDP)突破1000亿元大关,增长8%,增速全市第一。产业结构更优质,新引进大疆科技等一批优质产业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全区31个社区100%完成四星级宜居社区创建,1189个强基惠民项目及58个社区环境提升项目完成建设,43座垃圾转运站及213座公厕完成改造,6个大美特色村落试点完成建设,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光明区全区上下坚持五位一体统筹推进,对标国际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精心描绘光明“蓝绿本底”,跑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优美双曲线。

光明依托生态优势,构建“森林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三年新建公园113座,公园总数达260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0.85平方米,超全市平均水平,实现“500米见绿、2公里进园、5公里到达森林公园”,绘就“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优美画卷。

因地制宜开展大美特色村落建设,实现“一村一景一韵”;同时还精心传承都市人的农耕记忆,在城区中心地带保有耕地1.5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1.32万亩,面积全市第一。

未来,光明区将继续努力打造高标准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牢牢把握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等重大战略机遇,争创生态宜居标杆,依托生态优势,打造一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感受得到鸟语花香的生态样板城区,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编辑 姚静霞

(作者:读特记者 王奋强 通讯员 姚天笑 汪婷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