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看碧血丹心—纪念沙孟海诞辰120周年沙孟海书法篆刻艺术大展开幕

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2020-11-29 17:30
摘要

“碧血丹心——纪念沙孟海诞辰120周年沙孟海书法篆刻艺术大展暨学术文献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碧血丹心——纪念沙孟海诞辰120周年沙孟海书法篆刻艺术大展暨学术文献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展览分“翰墨千秋”“金石永寿”“积健为雄”“百年树人”四个板块,展出沙孟海先生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之书法、篆刻作品以及文献、遗物300余件(组),其中不乏首次面世的珍贵手稿,全方位地展示了沙孟海作为文人学者的崇高理想、作为艺术家的卓越成就、作为教育家的时代担当。

沙孟海书黄宾虹山水册跋 

沙孟海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鄞县沙村人,出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二十世纪书坛泰斗。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西泠四家印谱跋

沙孟海自己的学术基础,来源于清代朴学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新史学。他早年受“疑古派”影响很深,绝非一味拟古、抱残守缺之辈。在同代学人中,他较早地引入近代考古学视野,对传统金石学进行反思,批评没有宏观视野与系统框架的文献搜辑与材料罗织。沙先生早期的考碑之作以及诸多文献考证,大多是将书法与考古融为一体的实践,文献爬梳之外,自有其史学之目的与见解。他在史学方面的构建与疏通工作,是书法之学会通经史、连接古今的重要象征。然而他对于书法史最大的贡献,则是在1960年代初,他应潘天寿先生之邀,与陆维钊先生一同在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开创了书法的高等教育之路,于现代学院体系中重新建立起道艺会通、学养相成的书法教育的“通人之学”。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