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不是没用的东西,它能串起整个人类的文明史。11月28日颁发的2020大鹏自然童书奖,将“生活启迪奖”授予了郭翔创作的《我的第一本垃圾分类书》。
▲《我的第一本垃圾分类书》
郭翔是典型的“理工男”,学计算机专业,当过5年程序员,因高中同学“拉拢”闯入了出版行业,一发不可收拾。他所创作的《漫画万物由来》创下了20万套的畅销纪录,他始终坚持原创才是童书的生存之道。
二胎妈不知大米来源于水稻
“我从小就对科学知识特别感兴趣。”郭翔说,刻板的程序员生活让他距离科学探索越来越远,恰逢一位高中同学在上海创业,进军出版业,“我在IT行业基础比较薄,也没有什么机遇成本。”郭翔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与同学一起创业,希望借此实现自我价值。
同学以青春文学为创业方向,可青春文学越走越窄。2009年,郭翔从上海搬到了北京,理工科背景加上几年在出版业的浸淫,让郭翔找到了新的方向,转型做儿童文学,从冒险小说开始,后来以自然科普类为主。
郭翔对科学知识有着广泛的兴趣,恰好做自然科普童书不需要太高精尖,而是需要广博的常识。在资料搜集的过程,郭翔往往能够从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其他的知识点,一查就是几天。“这样的追查看起来像做了‘无用功’,但其实如同下围棋,没有一步是闲棋。”
正是这样庞杂的知识涉猎,让郭翔创作出国内首套“漫画图解+实景照片+生产视频”联合呈现的儿童通识教育百科读本《漫画万物由来》。一套6本书,分别从生活里最常见物品的由来讲起,有《大米》《面条》《酱油》《豆腐》《糖》《盐》。
郭翔说,创作这套书还有个小故事,他跟一个同学聊天,这位同学的妻子都已生了二胎,却还不知道大米来源于水稻。
“现在的‘80后’父母,很多在城市里长大,生活中的常识仍然不足,更何况他们的孩子。”郭翔说,通识教育能培养孩子们生活的能力,让他们获得幸福的生活。
贯穿古今、纵论东西谈“垃圾”
郭翔并不光埋头探索,他也十分注意跟社会热点的结合。此次获奖的《我的第一本垃圾分类书》策划期始于上海刚推行垃圾分类,“当时网上段子手蜂拥而至,有不少调侃垃圾分类的段子。”郭翔敏锐地捕捉到了“垃圾分类”这个题材既有社会价值也有经济价值。
▲郭翔(右二)荣获“生活启迪奖”
市面上的垃圾分类童书大部分只告诉孩子如何对垃圾进行鉴别分类,但为什么要这样做?却没有说清楚。郭翔觉得,要让孩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垃圾分类加入更多的反思与追问。
这本书从上古时期讲起,那时还没有“垃圾”一说,无论是动物粪便还是落叶都成了大自然的资源。人类出现后,少量的垃圾开始出现,但几乎都是有机垃圾。
不仅贯穿古今,这本书还纵论东西。以前印度人将垃圾抛入恒河,由河水带走;罗马人将垃圾装入罐中,埋在自己房子底下,再在上面建房子,所以罗马人的地基越建越高;英国人过去把垃圾直接扔到街上,再引进杂食性的猪当“清道夫”……工业革命前,人类处理垃圾的方式千奇百怪。
现在的垃圾90%为包装垃圾,这些过度的包装如何减少、如何处理,郭翔通过一本书让孩子重新认识垃圾。
上海、北京、杭州相继推行垃圾分类,深圳今年9月更强制推行垃圾分类,可这套书的销售却不如郭翔预想得多,到现在为止卖出了35000本。“其实现在童书种类繁多,这个销量也算是相当不错的。”
现在只有孩子还在“看书”
原创是郭翔的坚持。
他认为,现在国内童书市场引进了不少海外版自然科普童书,这样做“短平快”,但会有“水土不服”,因为东西方文化、价值都有差异,加上气候不同,物种也不一样。“原创能做出更适合中国孩子阅读的童书。”郭翔说,自己希望通过这类童书的创作,让孩子们获得一种科学认知的能力,在遇到谬论与真理时有思辨的能力,比如“转基因食品到底能吃还是不能吃”。
▲读创记者正在采访郭翔
童书是郭翔的另一个坚持。
“现在大人的阅读习惯越来越弱,阅读呈现碎片化,甚至连看完一本书的勇气都没有了。”郭翔说,现在只有孩子还在“看书”,“有小读者告诉我,在我的书里找到了一个错别字,我很开心,因为这说明他读得很认真”,所以他要为认真阅读的孩子创作更多有价值的童书。
郭翔表示,深圳是一座朝气蓬勃的城市,读书氛围也非常好。深圳、大鹏新区能够设立自然童书奖,就能让更多更好的童书有曝光机会。他还透露,自己正在推进中的一套童书也与深圳有关。“我正与深圳大学外语系的老师合作一套神话系列,首先从希腊神话开始,邀请深大老师写出中国人眼里的希腊神话。”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梁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