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呼吁:文艺人才引进不能“一刀切”
部门回应:改变对人才“马拉松式”评价,实施“分赛道”评价
“深圳吸引文艺人才的优势正在不断弱化!” 专题协商会上,市政协委员梁宇呼吁,文艺人才的引进标准不能和其他人才一样“一刀切”,应该有分类标准,从而让深圳加快推进区域文化中心建设有更多的人才支撑。
梁宇表示,当前,全国各地都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文艺人才,深圳在收入、福利待遇、住房等方面优势不算强。与此同时,人才认定标准滞后,人才认定标准重科技、轻文艺,全国文联艺术类的最高奖项全部列入后备级的人才队伍,不能列为领军人才。
另一方面,文艺人才引进机制不活,没有考虑到文艺人才等特殊性,对人才认定还是以学历、年龄为准。文艺人才激励机制不足,深圳没有市级文艺奖项;以及文艺人才培养机制缺失,目前深圳文艺人才培养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缺乏文艺人才专项培养计划。
“文艺人才认定政策避免‘一刀切’!”梁宇建议,要进一步完善文艺人才引进政策及配套措施,特殊才能要实行柔性的“特殊政策”,制定扶持、留住优秀文艺人才的配套优惠政策。同时,财政加大对文艺人才培养资金的投入;实施优秀文艺人才的宣传推广规划等等。
对此,副市长吴以环在现场回应时表示,我市将完善文化人才的认定标准和引进办法,完善柔性引才的新机制,大力引进文化、艺术、影视、演艺等急需的人才,充实基层文化力量。
深圳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张林也提出,当前,深圳的人才发展整体态势以及人才政策正在整体升级和优化,正在由过去的政策引才走向现在的环境引才,未来将走向文化引才。
同时,针对文化人才的引进标准问题,张林表示,深圳现在要对人才进行分赛道管理,改变过去“全民马拉松式”的人才评价,改为“锦标赛”评价,科技类、医疗类、中小学老师有各自的评价,文化、艺术、体育类的人才也有自己的评价。
“不同类别的人才有不同的评价就会更客观,就会有百舸争流的局面。”张林表示,如何更有效地制定文化体育艺术类的人才标准是下一步人才工作优化升级的核心任务。
见习编辑 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