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消除家暴,没有旁观者
读特评论员 王森
2020-11-25 23:26

今天是联合国确立的“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据全国妇联的统计,我国2.7亿家庭中有三成已婚妇女曾遭家暴,家暴致死占妇女他杀原因的40%以上,数据触目惊心!应该说,家暴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大隐患,对家暴坚决说不,应当成为每一位现代公民的共识。

我国于2015年12月通过了《反家庭暴力法》,《反家庭暴力法》为我国防治家暴打下法治基础,也明示了国家反对并消除家庭暴力的决心。《反家庭暴力法》实施以来,告诫、人身安全保护令等措施为不少受害者提供了避风港。国家专法治理展现出对家庭暴力零容忍的态度,也使得一些家暴受害者敢于发声,更多家暴事件走出“隐秘的角落”,引发社会的讨论与反思,扭转了有关家暴“家丑不外扬”“清官难断家务事”等一些落后观念。从这个角度看,近年家暴案件屡见报端,并不一定意味着家庭暴力的情况增加了,而代表着家暴越来越难以隐匿。家暴不再只是“家务事”,是消除家暴的重要一步。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社会对于家庭暴力的整体认知虽有进步,但行动上还未完全形成合力,一些地方《反家庭暴力法》的执行也存在不到位的情况。最近,一些恶性家暴案件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刺痛公众神经,从拉姆被前夫大面积烧伤致死到方洋洋不孕被夫家虐待致死,都说明消除家庭暴力的任务迫在眉睫,依然任重道远。

消除家暴,没人能当旁观者。家庭暴力问题仍然比较顽固,主要还是因为家暴常常隐藏于屋檐之下。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数据,在婚姻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家庭暴力的女性在选择报警之前,平均要遭受35次家暴侵害。而这35次侵害,足以留下永久的伤痕,还会纵容施暴者继续施暴、甚至变本加厉。拉姆、方洋洋以及最近舆论关切的其他家暴案件,都是家暴没有得到及时制止,或是报案未受重视,暴力不断升级造成的恶果。只有给受害者更宽容的社会环境,让受害者知道揭露家暴并不可耻,同时让受害者报告家暴都能得到及时回应和保护,让所有受害者在第一次遭遇家暴时就能及时求助,35次这个让人痛心的数字才有可能降下来,那些令人齿冷愤怒的悲剧才有可能避免,更多受害者和家庭才有可能被挽救。

配合“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最近,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发起了“向暴力亮红牌”的活动,C罗等著名球星纷纷在比赛中将红色颜料涂抹在脸颊上,以此表达对家庭暴力的谴责。这一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明星效应传递了反家暴的社会价值,也巧妙地为公众送上一堂现代性别平等的公开课。在一些文化糟粕的“潜台词”中,家暴往往被涂脂抹粉,粉饰成男性阳刚个性的产物,或是家庭矛盾的正常现象。在当下舆论场上,讨论家庭暴力有时也难免“歪楼”,陷入到“厌女”或“厌男”、女权或“女拳”这种泛意识形态争论之中,偏离了对家暴本质的反思。足球和著名球星,这样代表“阳刚”或“男性化”的运动符号,站出来反对家暴,正是对性别偏见的纠偏:家暴是懦弱的行为,反对家暴不分男女,只有凝聚合力并肩作战才能消除家暴。

今年5月,最高检等九部门下发了《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开启了我国强制报告制度的实践。强制报案制度要求国家机关、相关公权力组织和公职人员,以及教育、看护、医疗、救助、监护等组织及从业者,还有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及时发现和汇报未成年人受侵害的案件,家暴也列入其中。未成年人是家暴常见受害群体,实践成熟后,强制报案制度也要逐渐扩大范围,为制止所有家暴问题提供保障。深圳宝安区就已经在探索相关做法,针对家庭暴力私密、隐蔽,难以在事发前发现的特性,出台了《家庭暴力预防救助和应急处置八条措施》,要求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反家暴工作。为帮助各类主体汇报家暴数据,宝安区建立了家事情感纠纷智慧调处平台,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家暴隐患精准研判,共同干预。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清官断家务事就不会再是难事。

家庭是最基础的社会治理单位,只有家庭这个基石稳定,社会才会和谐。反家暴,政府有责任,学校、医院、医疗机构、社区等易发现家暴线索的机构,以及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都应积极介入家暴事务,形成整体合力,为家暴受害者密织安全网,提供“护身符”。

见习编辑 王子烨

(作者:读特评论员 王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