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议汇|莫让调研成“表演”

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2017-12-22 07:45
摘要

近年来,基层调研中的一些怪相折射出作风建设的顽疾,“走秀式”调研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

事先打好招呼,精心设计“脚本”;安排窗口单位,屏蔽问题角落,费尽心思打造“政绩盆景”;精挑细选群众,一些人甚至成了“座谈会专业户”……近年来,基层调研中的一些怪相折射出作风建设的顽疾,“走秀式”调研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苑广阔(广西桂林职员):领导干部久坐办公室,必然与基层产生距离,与群众产生隔膜。虽然可以看文件、听汇报,但毕竟是“二手货”,甚至是经过人为修饰和处理的,与真实情况有距离。调研是一个走出办公室,走进现实里,走到群众中间去的好办法。

可惜的是,调研本是一部“好经”,但在有些地方被“歪嘴和尚”们给念歪了。领导干部去的地方是精心选择的,见到的群众是精心安排好的,听到的话也是经过彩排的,一切都像是在演戏。领导看上去是主角,但实际上成了木偶。这样的调研,劳民伤财,不要也罢。但真实情况还是要了解,百姓的生活冷暖还是要过问,怎么办?领导干部要拒绝“被安排”,务求听到真心话、发现真情况,为日后的工作和决策提供参考。

罗志华(湖北天门公务员):在过去,干部下基层调研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警车开道、前呼后拥,队伍庞大却收获寥寥。但现在,类似做法比较少了,却又出现走同一条路、见同一帮人、听同样的话等“走秀式”调研,调研中的歪风邪气有了新表现。

但新表现仍反映出老问题。要想调研见成效,事先必须做充分准备;在调研过程中还要下一番功夫,方能看到实情,听到真话;调研完毕,还得认真总结,才能将成果融入工作。但“走秀式”调研不一样,领导干部不看重过程,只注重形式,不追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程沉浸在“表演”中。凡此种种,仍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作祟。

雁君(四川成都 媒体人):“走秀式”调研的形成,一般需要两个方面的“配合”。一是,被调研方“报喜不报忧”,为了给上级留下好印象,不惜弄虚作假向调研方展示被塑造出来的“最好的一面”;二是,调研方如果习惯了“走马观花”式考察,并对可能的造假“睁只眼闭只眼”,也就无异于是对造假的纵容与配合。

要杜绝“走秀式”调研,领导干部带头抵制“被安排”的调研内容,改进调研方法和风气,多一点“自选动作”,少一点“规定动作”,很有必要。除此之外,还要树立发现问题的调研导向,对于发现不了问题的形式主义调研予以否决。同时,对提前设计“脚本”、弄虚作假糊弄上级调研的行为予以严肃追责。如此双管齐下,调研才能避免沦为“走秀”,回归其本质。

【读特新闻+】

调研不是戏,岂能靠演技

有人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其实这只是一种戏谑的表达,否则,整个人生都在演,那得有多累?再说了,现实中很多场合和事情都要真、要实,容不下任何“表演”成分,来不得半点虚情假意,基层调研便是一例。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如果说基层调研是“十月怀胎”,那么决策便是“一朝分娩”。在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之前,领导干部不仅“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实话、摸实情,真正了解基层所困、群众诉求,才能找到推动发展的金钥匙、解决难题的好法子。

然而,由于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作祟,有些领导干部在调研中存在不愿、不实、不深的问题,有些调研“现场”沦为了“秀场”。有些领导干部调研时“被安排”走“经典线路”,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精心布置、刻意表演的内容,都是“可视范围”内的“盆景政绩”,可谓“大伙演、领导看”。还有一种更为严重的情况,领导干部为了调研而调研,没有揣着问题下去,没有带着感情深入,明知下面都在“演”,不仅不戳破,自己也跟着“演”。

领导干部满足于“被安排”,甚至上下配合演“双簧”,如此调研就发现不了真问题,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破除“走秀式”调研,最关键的是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带头抵制“被安排”,拒绝弄虚作假的“表演”,跳出“包围圈”、撤掉“过滤网”、撕去“外包装”,零距离感知不加粉饰的现场,带着问题来、拿出对策回。

编辑 高原

(作者:读特评论员 姚龙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