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致敬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将协同设计、同期建设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国际演艺中心、深圳金融文化中心,打造深南大道香蜜湖段的山海绿轴的城市新名片。日前,深圳金融文化中心方案设计国际竞赛评审结果揭晓。
深圳金融文化中心定位为国内外一流的综合性、新型的金融文化中心,规划含“金融博物馆、金融交易、金融国际交流”三大平台。项目用地面积1.73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48000平方米,建筑限高36米,总投资15亿元。
深圳金融文化中心方案设计国际竞赛项目的方案评审会于2020年10月30日在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以现场及视频会议方式进行。专家评审委员会由6名境内外专家及1名主办方代表组成。经过三轮6次投票,最终评审委员会一致推荐了五家优胜单位(无排序)。
方案展示如下:
暗标号:1号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陈东华建筑设计咨询(深圳)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设计理念:设想深圳金融文化中心是一个重新连接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物质空间与文化事件的场所,从方圆货币到线上虚拟交易、从传统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出发塑造形体,漂浮的体量承载着数字金融时代带来的多文化碰撞与合作,同时尊重深圳的景观规划,架空景观营造东西向贯通的景观视野条件,让城市绿地渗透进场地内部。
专家点评:建筑方案空间具备序列感,以线型组合为特征,底部空间架空,东西贯通,具备较好的开放性与透气性,东西向的形体组合平行于深南大道,为基地提供了明确的指向性,与周边环境有较好的结合,功能流线清晰,考虑了绿色节能设计。
暗标号:5号
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设计理念:“山海廊道”作为周边高密度地块绿肺呼出“氧气”,渗透进街区内部,金融文化中心作为开放的城市建筑,是北侧、西侧致密的城市网格的“留白”。建筑结构采用四角筒+空间悬挑桁架体系,创造了一个无柱的漂浮大厅——空中“巴西利卡”,与东、南侧城市景观呼应,容纳多功能的金融文化活动,创造了一个体验独特的公共建筑。
专家点评:建筑风格简洁、对称,以巨型结构支撑体托起超大空间,结构清晰具有较强的标志性,逻辑性强,组织功能较灵活,开放的地面层和开放的中间层空间代表了一个开放的金融角色,立面透明,人们可在建筑内部相遇交流,同时可看见不同方向的城市景观。
暗标号:7号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肃木丁建筑设计咨询(深圳)有限公司
设计理念:深圳似乎缺少这样一个地方,它让市民和这座城市的核心产业不期而遇,是这种日常的相遇衍生了“文化”,文化将同时在市民心中和这座城市之上生根发芽,未来它将枝繁叶茂,也让市民富足。因此,这里未来将是一棵市民心之所向的“金融大树”。它螺旋上升提供三大平台,是城市金融繁盛图景的瞭望台,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镂空立体公园。
专家点评:建筑形态如同金融之树节节拔高,提供地景式公园,呈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向市民,符合市民需求,体现了都市日常生活的观念。体量与周边城市空间及城市景观的关系较为融洽,尺度较为人性化,建筑形态灵动,风格简洁大方。结合外部阶梯由地面上升至屋顶的立体平台花园,与深圳气候特点结合较好,是该方案的亮点。
暗标号:10号
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方案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设计理念:从已建成的城市环境关系与景观关系出发创建一种构想和解决方案,使建筑具有以下特征:平面发展,在所有方向上延伸,平行于地面,与其身后高耸的塔楼形成对比,而与相邻的纪念性广场保持着相似的水平特质。通过标志性的解决方案,原创的布局、混合的结构和雕塑形式,塑造一个巨型盒子,广泛地回应与社会、历史、生态和经济的关系。这种灵活的空间使得建筑变得柔性。使用极富表现力的木质结构框架,可以使得空间变得非常的纯粹。
专家点评:建筑方案优雅简约,木质结构具备创新性,用木构表达金融属性,好像有一点穿越感,创造出一种富有诗意的空间美学。结构概念清晰,空间具备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木构材料的使用体现了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暗标号:13号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理念:方案旨在通过空间虚实的处理,使核心点位与城市街景的视线交流可以越过生硬的边界,通过柔和的曲线向外展开。建筑在东侧翻卷起了似浪潮般上涌的曲面,划分出尺度巨大的室外公共空间,扩宽了深南大道沿线的景观视野范围,在打造斜向视线通廊的同时,也以通透开放的姿态融合于周围的城市环境。
专家点评:方形体量回应周围场地关系,与环境关系结合较好,形体简洁,有比金融如水在建筑空间上的演绎,富有诗意的想象,东南角巨型公共空间穿插的旋转楼梯具备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及大面积的索网幕墙营造一种通透感,是建筑的主要趣味所在之处。
见习编辑 王子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