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倒计时:“最后通牒”下,全国仍有2/3独立学院未完成转设

南方+
2020-11-17 17:19
摘要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21所独立学院拟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

“各位大神,求问我的学校什么时候转设?要转成什么?”

广东一所独立学院大三学生小杨最近每天都在手机上刷新自己在某问答APP上的提问,他发现自己所在城市其他的独立学院转设都已基本“尘埃落定”,然而一等再等,自己的学校迟迟还没公布转设进度,不禁担心起自己毕业和前程。

“独立学院是不是不能报了?好多都停办了。”

“万一转成公办高校,且不是‘赚’了?”

……

独立学院转设的话题也引起了许多考生和家长的关注,类似的对话在各种论坛和微信群里层出不穷。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拟同意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21所独立学院拟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如此大批量独立学院同时转设,实属罕见!

教育部今年5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独立学院转设的期限:2020年末各独立学院全部制定转设工作方案,同时推动一批独立学院实现转设。

这份被视为“最后通牒”的文件出台之后,独立学院转设进程明显加快,不难预见,接下来还有更多独立学院踏上转设之路,独立学院也将在不久后永远退出历史舞台。

独立学院是如何设立的?它们又为何转设?本期南方读+带大家走进独立学院的前世今生。

背景:毁誉参半的“过渡”办学模式

2020年广东省高考,一考生以632分的高分被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录取,经媒体报道之后引起网络上一片哗然。有人惋惜,考出了“双一流”高校的成绩,偏偏选择了一所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阶段性发展的一朵“奇葩”,作为一种“过渡”的办学模式,为高等教育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坊间,对独立学院的评价却一直毁誉参半。

上个世纪90年代,为缓解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公办高校开始尝试与社会资本联合举办新型高校,这类学校被称为独立学院。它们最早出现在江浙一带,后来发展到全国。

据教育部2019年数据,全国独立学院仍有257所,在校生达到三四百万人次,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的1/7。广东独立学院虽然起步稍晚,但是发展体量迅速扩大,常年位列全国同类学校在校生数第一。

进入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格局的进一步深化调整,国家注意到独立学院办学定位模糊的问题。早在2006年,教育部首次提出独立学院转设。2008年的《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要求,指出了独立学院脱离母体学校的转设路径。

十几年来,虽然教育部多次出面督促,但是由于多种现实原因限制,独立学院转设却一直难以推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办学主体多元,各方利益难以协调。

从合作办学机构的性质上分析,独立学院中就存在多种办学模式。

多元化办学主体的复杂性,直接影响了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阻碍了产权制度建立。

《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一开头就直指独立学院发展弊病。该方案指出,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法人地位未落实、产权归属不清晰、办学条件不达标、师资结构不合理、内部治理不健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这次教育部是下定决心了!”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近日向媒体分析,教育部在此时着力督促独立学院转设,是因为独立学院为母体高校创收的模式,实际上与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原则相违背。

进展:三条路径转设如何选择?

独立学院到了不得不转的地步。

《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为独立学院明确了“转民、转公、终止办学”三条转设路径,吹响了独立学院转设的冲刺号角。

首先来说说“转民”。

“转民”是绝大多数独立学院的选择。不过,学校和母体学校“切割”,往往需要支付巨额“分手费”,投资方也需要对投资成本和前途作出考量。

近日,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马学雷就向媒体介绍了“分手费”的多种形式。如母体学校依托各类基金会,要求独立学院出资人签一份捐赠协议;或与独立学院投资方共同签署一个产学研合作办学基金,以立项的名目,一方投资,一方获得项目经费。

甘肃一所独立学院就因母体学校要求的高达数亿元的“分手费”,陷入转设的僵局。

除此之外,失去母体学校的“金字招牌”后的招生压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011年,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转设为青岛工学院,录取分数线随即明显下降,数百个招生计划未完成。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在转设为齐鲁理工学院后,文科投档人数仅为该校文科计划数的40%。

相比之下,对母体学校、独立学院师生而言,“转公”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当然,地方政府也要经受住考验,需要给予学校财政、编制等的全方位支持。对学校而言,则需保质保量配备师资,提升独立办学能力。

2018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先后得以“转公”,便是基于多方面因素的推进。除了母体高校的支持、浙江省政府高等教育强省战略的推动以外,更离不开这两所学校本身师资力量的优势。

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例,该校转设前的教师队伍中,58%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42%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进修经历。两所学校原有的师资水平甚至超过部分公办普通本科高校。

除了“转公”与“转民”之外,独立学院还可选择“终止办学”。目前看来,选择这条路径往往喜忧参半。

一些独立学院全面融入母体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由北师大收回办学权,回归最初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身份招生。又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融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一跃成为“双一流”高校。

北师大珠海校园回归“母体”,恢复北师大珠海校区。

事实上,无论独立学院选择哪条路径转设,都会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和标准抓好办学细节,考生和在校生都无需过度紧张。考好每一场考试,上好每一门课,才是作为学生的“本职任务”。

冲刺:全国仍有约2/3未完成转设

据南方读+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各地申请转设、进入公示或已获批的独立学院累计已有40余所。我国最高峰时期的近300所独立院校,目前已有约三分之一完成转设,但是这一成果却远远没有达到教育部的预期目标。

为何转设难以推进?

有教育专家分析,多种因素影响了独立学院的转设进度。其一,达标率不高。对照教育部本科高校设置标准,不少独立学院办学时就存在“硬伤”。其中,生师比、生均土地面积等指标和现实相差较大。其二,资产清查和财产清算进度缓慢,各方利益无法协调。其三,品牌塑造上过分依赖母体学校……

尽管如此,在“通牒”之下,各个独立学院使出浑身解数,赶早不赶晚,确保如期实现转设。

以广东省为例,截至目前,广东原有的17所独立学院中,已有3所完成转设,4所正在教育部公示期内,4所已经提交转设申请。

距离2020年末的期限只有最后一个多月。广东还有6所仍未公布转设进度。

对于独立学院转设更名,教育部也有着严格的要求。《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规定,独立学院转设的独立设置的学校,名称中不得包含原举办学校名称及简称。

“还没转设的最好抓紧了。”有网友戏称:“毕竟好校名不多了。”

【话题研究员】南方+记者 杜玮淦 陈明诗 实习生刘灵燕

编辑 关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