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南村:一甲子光阴勾勒文化轮廓
记者 张雪松 文/图
2016-06-23 17:22

近年眷村被大举拆除或迁建,眷村文化面临着“危机”与“转机”。而保护文化,则往往是在遭逢生死存亡的临界点才产生的自觉行动。这在大都市台北,显得尤为突出!

在村外人的眼里,眷村就是一个大范围的特殊族群,墙里面有神秘之处也有特色文化。而真正走进眷村,记者发现,每一个村落都有着独特的个性。

台北市中心101大楼的脚下,旧眷村---四四南村的一部分眷舍旧址经社区居民和文化界人士的努力,以文物馆的形式悠悠诉说眷村的历史。 (2)

台北市中心101大楼的脚下,旧眷村——四四南村的一部分眷舍旧址经社区居民和文化界人士的努力,建成了文物馆。

 

旧眷村渐渐零落。

 

旧眷村渐渐零落。

 

在餐桌上、在窄巷间,在居民的言谈里,在共同的价值观中,近一甲子的光阴,慢慢勾勒出眷村人特有的文化轮廓。有人说,它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那么自然地存在眷村人的生活里。

近年来全台湾的眷村面临着同一命运——被大举拆除迁建,眷村的文化也面临着“危机”与“转机”。拆村,对每一个眷民,都是一个肉血割离的字眼。他们淡淡地说着,可记者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那么多的不舍。然而,保护文化,则往往是在遭逢生死存亡的临界点才产生的自觉行动。这一点,在大都市台北,显得尤为突出。

台湾眷村,是应该成为展示文化的模型?还是“活保留”?

534961546042822473

四四南村的面包店内,除了记者,进出的人们似乎并没有眼光落在这些文字上边。

四四南村,台北地区第一个眷村,曾是兵工厂员工和眷户们的家;居民早已迁到新居,处于都市繁华地带的这里变成了眷村文化展示馆。

随着台北市中心最繁华热闹的信义区土地开发及眷村改建,原来的国民党陆军联勤四十四兵工厂员工和眷属们的家——四四南村,已经在1999年全部迁走,留下的一部分眷村旧址经社区居民和文化界人士的努力,建成了“信义公民会馆”,以展示馆、文物馆的形式悠悠诉说眷村的历史。

早在搬迁前,许多人就离开闯世界了

“四四南村,是台北地区第一个眷村,是大陆青岛迁台的四十四兵工厂员工及眷属所兴建,初始大家抱着一年半载后便会回乡的心,渡海来台;而这一待,便是漫漫的几十个春夏秋冬……”在这里,记者看到老四四南村的空间架构、比邻而居的房屋格局,也看到亲切的窄巷、旧日的碉楼,当然还有老照片、旧证件,以及缝纫机、麻将牌等眷村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在静静讲述着过往的时光。

台北四四南村只留下少数空眷舍来展示空间架构和比邻而居的格局。

台北四四南村只留下少数空眷舍来展示空间架构和比邻而居的格局。

然而,窄巷里没有婆婆们倚门聊天,没有妈妈们缝衣洗菜,更没有人们记忆里描述的活泼泼跑来跑去吃百家饭、在三张犁附近靶场捡废弹的孩子们。有老人告诉记者,早在眷村搬迁之前,许多年轻人就相继离开南村,到世界各地去闯自己的一片天去了。

今天的年轻人,不清楚那逝去的岁月

在四四南村的眷村展示馆里值班的陈阿姨,是一名志工。她说来台北几十年的自己是高雄眷村的第二代,老家在江苏。和四四南村村民一样,她“小时候家里也是在类似兵工厂眷村,现在也都搬迁改建了”。

陈阿姨说,搬到新楼里后,人与人只是普通邻居,不再是门挨门的大院子亲人。“当时这里还分为东村、南村和西村,原来还有为眷村子弟专设的小学呢……其实,眷村都在改造,眷村文化已经消失了,你只能到文物馆来看这些了。”

242308578418441997

借四四南村的空展厅来办自己的油画展的大学生们,已经不了解过往的历史。

记者看到特展室有许多年轻人挥汗如雨地忙着工作,他们说,是借这里的空展厅来办自己的油画展。“眷村?可能指这里的房子吧,你要到那边展厅去问问。”这些大学生已经不怎么关心这里曾经逝去的岁月和往事。

在眷村文化展示馆的一旁,开有兼卖文化用品和面包餐点的店面,店内有张装饰纸上写着,“从不断产出的文化商品中,我们依旧能一窥其(眷村)迷人的风貌”……然而除了记者,进出的人们似乎并没有眼光落在这上边。

编辑 刘波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