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勇立潮头踏歌行

记者 朱文蔚/文 齐洁爽/图
2016-06-23 16:30
摘要

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大力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形象,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1

这是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纪念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尽管半年来纪念馆一直处于改建之中不对外开放,但每天来此参观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上海市兴业路76号,一幢外观朴素的石库门房。法国梧桐的浓荫下,游人如织。

95年前的7月,当十几位中共一大与会者围坐在长餐桌前点燃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时,脚下所踩的土地却是法租界,不远处的外滩海关大楼上,英帝国的米字旗正猎猎作响!

风雨如磐。如今的中共一大会址所在地“新天地”区域已打造成了商贸、居住、旅游、办公、创业一体化的高端平台,中心城区旧改的“新天地模式”成了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一个经典案例,在多个城市成功复制。

“今天,当你在一大会址周围散步,老年人觉得怀旧,青年人追逐时尚,外国人称呼她‘很中国’,中国人则认为她‘挺洋气’。”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原馆长倪兴祥说,“这也是一种与时俱进、一种和谐。”

东望浦江,浦江如练。浦西外滩,海关钟楼里正播放着《东方红》报时曲;浦东陆家嘴,632米的上海中心书写着上海的发展新高度。

春水长流,精神永在。一脉红色记忆,让当年的小巷民居成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耀眼圣地。深植开天辟地革新基因的中国共产党,与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气质相伴相生,历经95载风雨,让这座英雄之城,始终勇立时代潮头,从中国共产党的“摇篮”,成长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击队,成长为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众多“第一”成就人间奇迹

在剑桥大学1981年出版的《上海:一个亚洲都市的革命与发展》中,克里斯托弗·豪尔写下了这样的话:“几乎所有关于中国重要生活面向的严肃分析最终都必须面对上海,面对上海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诞生地也有着其历史的必然性。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发展相结合的产物,而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占当时全国工人总数的四分之一。”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严爱云说。

“敢为人先”这四个大字已经融进这个城市的血脉里。

从2009年开始,上海专门组织人员梳理革命遗址遗迹。最后的统计数字令人感慨,657处!

黄浦江畔的江南造船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上海唯一的跨越三个世纪的造船行业大型博物馆,几乎包含了中国近现代造船业的全部技术和产品类型。

李思进老人已年逾古稀。作为江南造船厂的退休老职工,家住得近,“周末没事就爱上馆里转一转,看一看,心里特别高兴,自豪。”

让他高兴、自豪的是馆里陈列的诸多“中国第一”:第一艘机动兵轮、第一艘潜艇、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护卫舰、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轮等等,“这些中国第一,都是我们江南造船人自力更生、自力创新搞出来的,那个年代,不容易啊。”

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首次合成人工牛胰岛素、制成世界第一组2.5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甲种分离膜的制造、断手再植手术的成功施行……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被迫隔绝的几十年间,一个个人间奇迹诞生在这片锐意进取的热土上。

当时的上海,以大约占全国1/1500的土地,1/100的人口,为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1/6的财政收入、1/10的工业产值。

争创一流,“后卫”变“前锋”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掀起的第一波浪潮始于1978年,经济特区的成立是其标志;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是第二波;“入世”是第三波;2013年肇始于上海的自贸区建设则是中国以开放促改革的第四波浪潮。

按照这个“四浪理论”,上海人民足以感到自豪:党中央审时度势,以浦东开发开放和上海自贸区建设两个标志性元器件为契机,深度激发出上海人民的改革开放热情,让上海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手把红旗、勇立潮头。

上海建设者牢牢把握住开发开放浦东从上海城市发展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性重大机遇,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以世界眼光、市场眼光和长远眼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起步,敢为人先,争创一流。

经此一役,上海不仅成就了连续16年两位数增长的历史性腾飞,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棋局中,其身份也从“后卫”一跃而为“前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

自此,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陆续成为上海清晰的战略愿景,并在中华大地上激起一波又一波“改革海啸”。

制度创新,引领中国改革开放2.0版

按照惯例,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最高领导人都会在全国人大开幕当日,参加其所在地方代表团的审议。于外界而言,这往往是观察中国高层治国理政思路的重要窗口。那么,习近平总书记连续4年参加上海团审议时的“第一关键词”是什么呢?

是“创新”。

2013年,“更加自觉地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大创新驱动力度上来,不断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2014年,“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并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2015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今年,“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

紧扣总书记的“点题”,上海的改革创新驶入快车道,进入“大考”模式: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引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升级2.0版本,“制度创新”成为全中国的热词。

去年一年,上海自贸区以上海五十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全市四分之一的生产总值,大大加快了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

过去的一年,是上海改革创新历程中力度最大、亮点最多的一年,也是上海承担全国改革试点任务最多的一年:

通过放宽“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准入管制,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越来越多的本土科技引擎企业在上海茁壮成长。

自贸区管委会和浦东新区政府合署办公,推出首份权责清单,“清权”、“减权”和“制权”环环相扣。以自贸区理念改造一级政府的态势已然成型。

“1+6”系列社会治理创新方案出台,积极探索特大型城市社会治理新路。从“传统社会管理”转变为“现代社会治理”,堪称是一项历史性的飞跃。

……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说:“在改革创新的支撑下,2015年上海经济最大的特征是‘稳中求进’。”

统计显示,整个“十二五”期间,上海以年均不到5%的投资增幅,拉动了年均7.5%的GDP增长,提质增效成果明显。

最近,随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发布,上海作为“全球城市”的定位首次写入国家级规划。

相信手握自贸区和科创中心两个有力“抓手”的上海,定会“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以愈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姿态,在未来全球竞争中进一步“卡位”,并在引领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中,走向新的辉煌。

编辑 刘彦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