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 | 骨肉匀亭,灵秀飞扬 ! 朱彩凤紫砂作品展等你来赏
​ 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2017-12-18 20:17

“砂自成器有凤来仪——朱彩凤紫砂作品展”开幕现场

由南京丙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砂自成器有凤来仪——朱彩凤紫砂作品展”正在深圳南山文体中心二楼的“相儒以墨”艺术空间展出。此次展览展出朱彩凤所创作的58件紫砂作品,涵盖了她从2007年到2017年十年间的创作硕果。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陶都宜兴优秀青年陶艺家”朱彩凤

朱彩凤于1974年生于陶都宜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其祖父所办的“文勋茶馆”里各式各样壶所吸引,因而对紫砂艺术产生浓厚兴趣。1993年进厂紫砂班学习传统制壶技法。经过努力,她已经成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陶艺委员会会员、第四届“陶都宜兴优秀青年陶艺家”

朱彩凤现场展示制壶工艺

朱彩凤是一位有着江南女子温润质感的陶艺家,多数的状态之下,她喜欢静静制壶,专注力集中的时候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外界的环境干扰不了她。“纳于言而敏于行”是她的写照。

此次是她在深圳举行的首次个展,她也怀抱足够的期待。在展出的作品中,既有传统的经典的紫砂器型,也有她自己经年累月原创而来的器型。比如,她喜欢在紫砂的外型上“再创造”,通过贴花、刻绘的方式,让紫砂焕然一新,更加符合现代的审美。

朱彩凤作品《静客听莲》

如何在更好的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紫砂工艺进行创新?这也是朱彩凤一直以来在思考的事情。她于1993年进厂紫砂班学习传统制壶技法,跟着师傅学艺、求知,不断的实践让朱彩凤对紫砂技巧越来越游刃有余。与此同时,这个过程也充满了枯燥、机械重复以及孤独。用当地的话说,要从学徒到能独挡一面,需要挨过“三年冷板凳,三年萝卜干饭”,通常都是10年左右的积累,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朱彩凤作品《朱雀》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朱彩凤在当地举办的一次“全手工”大赛中获得了二等奖。这个消息对她来说是很大的鼓励。从此她对紫砂热情更为高涨,全心全意投入,并通过理论学习来突破创作的“短板”。她到南京师范大学陶瓷艺术专业进修、结业于清华大学人文陶瓷艺术高级研修班。通过系统学习素描、色彩,以及美学理论,让她除了有一双“巧手”,更有一颗发现美呈现美的“匠心”。

朱彩凤以原创设计全手工制作见长,作品简洁大方,线条流畅。以传统元素为本,加上生活中的艺术,她用心感悟,用思想去升华,用深情厚谊去表现在她作品上。每次的拍、打、揉、捏都倾注了她全部的情感,结合紫砂独有的魅力,新随古、手追泥,原创作便形成了她的标签。

朱彩凤作品《凤姿套具》

很多评论家用“灵动”来形容她的作品。细看她的作品,线条飞逸,灵思缥缈,柔美与刚毅并存,一看便知是出于女性陶艺家之手。比如,她的作品《凤姿》,壶的把手如凤凰般跃起,呈现了完美的动感;《凤尾竹》的灵感来自于月光下的凤尾竹;《朱雀》以线条的优美延展的特点,又切合了中国传统文化。

在2006年至2015年间,她在全手工大赛中多次获奖,也摘得了首届“景舟杯”中级组铜奖。多件作品分别被湖北博物馆、中国紫砂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收藏。她尤其擅长的是提梁壶。提梁壶是为了提拿方便,在肩部两端连以半月形提梁。它是紫砂壶中极为重要的一类,对陶艺家的技艺与分寸感的控制几近严苛。

朱彩凤作品《清竹提梁》

朱彩凤告诉记者,提梁与壶身的重心在一条垂线上,提执时比较省力,但做起来就非常费力。通常要成功制作一把提梁壶,前面可能失败七八次。“在做生胚的时候,手就要稳,对力量的控制需要平衡”。说起为什么喜欢做提梁壶,朱彩凤笑着说,我比较喜欢挑战高难度。

在朱彩凤看来,紫砂壶的魅力在于骨肉匀亭,就像一个人,骨骼与肌肉、表与里,各个部分的比例非常合理,像个亭亭玉立的美人。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2018年1月16日。

编辑 刘桂瑶

(作者:​ 读特记者 尹春芳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