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十五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在广东省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举行。上海队陈芋汐/掌敏洁以350.22分的成绩夺得冠军,优势接近28分。四川队李蕊汐/卢为获得亚军,江苏队刘军熙/孟泽瑞拿下第三名。广东组合全红婵/王伟莹最终位列第五。
赛后,全红婵接受媒体采访。面对“很多观众是专程来看你”的提问,她回应道:“很开心。有的观众是从很远的地方过来的,也有不少广东人,谢谢他们这么关注跳水,请继续多多关注跳水,谢谢!”被问及伤情恢复情况,她笑着叹气,只回复了:“不怎么样。”
这场比赛也是她在本届全运会的最后一次亮相。广东队教练何威仪在此前的采访中透露了全红婵的伤情。他表示,全红婵是带伤参赛:“全红婵现在的胫骨、踝关节都是受伤的,在坚持比赛,大家看不出来,其实她的身上都是肌贴,她是很难很难的,每天都是疼得不得了。”
结束后,冠军组合陈芋汐/掌敏洁出席赛后新闻发布会。在回答记者有关全红婵的提问时,陈芋汐主动表达了对昔日搭档的鼓励与祝福。
“首先希望她能在今后的训练和比赛中尽快恢复到最佳状态。”陈芋汐说,“对于我们两个来说,都希望能够一起走向更高的舞台。”
两人的合作始于2021年东京奥运会后。当时,17岁的陈芋汐与14岁的全红婵正式携手出战女子双人10米台。很少有人预料到,这对年轻组合会以惊人的默契一路摘金。在巴黎奥运会上,她们再次携手夺冠,不仅实现中国队在该项目上的奥运七连冠,这枚金牌也成为中国跳水队自1984年以来的第50枚奥运金牌,意义特殊。
在6日决赛的热身环节中,两人也一如既往地相互交流。在不同队伍、不同赛道的今天,她们依旧以另一种方式站在彼此身旁。
无论未来在哪个舞台,两位顶尖运动员之间的那份惺惺相惜与默契,都仍在向上生长。
记者手记
成长是一次从容的入水
十一月的广州,广东奥体中心游泳馆,空气里裹挟着南方城市未散的暖意与池水蒸腾的气味。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场看全红婵的比赛。
穹顶的灯光将一池碧水照得晃眼,看台的喧嚣与场馆内部的广播声交织,形成一种熟悉的赛场背景音。然而,此处的氛围却比国际赛场多了几分“家里”的严苛与温情。
全红婵身边是她的搭档,王伟莹。就在前几天,她俩在这里的三跳,稳定到近乎冷酷,为广东队锁定女子团体金牌。新闻稿上“235.86分”的数据是抽象的,但她们联手创造的那种视觉震撼,余温犹在。
全红婵比镜头里的那个女孩要更挺拔一些。今年5月,她因脚踝旧伤复发,整整养了半年。也正值发育期,训练量减少,身高一下子长了七厘米——骨架大了,肌肉涨了,再回到公众视野,身体形态已悄然变化。
183天,这个数字在竞技体育的急速轨道上,不算短了。足以让状态起伏,也足以让盛名之下的少年迷失。可全红婵,她似乎将这段流逝的时光,都沉淀在了这一池碧波之下。
今天,她与王伟莹并肩而立,偶尔侧头低语。站上跳台,凝神,预备。刹那间,场内的杂音仿佛被一键清除。两道身影如同共用一个神经中枢,同步起跑、有力地腾空。我的呼吸,也不自觉地随之悬停。
翻腾,转体,打开,笔直地切入水中。
“嚓——”
此时此刻,我心中对金牌归属的悬念早已让位于对“过程”本身的纯粹欣赏。我想看的,正是这“两道红色的身影”如何再次以绝对同步的姿态,刺破水面,诠释什么是纯粹、成长与默契。
但时间,又确实留下了它温柔的痕迹。它藏在她与搭档之间那个无需言说的信任对视里,藏在她比过往更显沉稳与从容的眉宇间。她不再仅仅是那个凭借赤诚与苦练震惊世界的“孩子”,她正稳步走向一个能承载“团队”二字的成熟运动员。
这半年伤病带来的沉淀:从脚踝旧伤复发到重新站上十米台,她经历的并不是技术的重新学习,而是身体与心态的再一次和解。她如今的从容,更像是经历起伏后留下的力量——一种在疼痛、失利与坚持之间,在一次又一次的寂静入水中,悄悄成长起来的稳稳底气。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