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新广东·闯海|掌间沧海,丸味新魂——非遗技艺第五代传承人的“鱼丸经”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徐松 吴德群 吴绪山 邹媛 吴亚男/文 潘康 刘真/图
11-06 16:5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凌晨五点,汕头濠江,晓色初染波光,晶华食品的车间已是灯火通明。“90后掌门人”梁少忠俯身捧起一条那哥鱼,指尖轻触鱼眼,再捻开鱼鳃:“清澈如镜,鳃丝鲜红,是条好鱼。”这位达濠鱼丸非遗技艺传承人,正带着这门可追溯至南宋的传统技艺,在“海上新广东”闯出一条守正创新的破浪之路。

晶华公司办公楼的外墙上,清晰地记载着企业的发展历程——从1862年传承到梁少忠,已是五代。作为家里第五个孩子,梁少忠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就是父亲回家时浓重的鱼腥味,和母亲“好好读书,不然长大只能打鱼丸”的唠叨声。

然而,2012年冬,这位名校毕业、已在跨国企业就职的年轻人,却选择回归家族作坊,从零开始拜师学艺。“那时街坊都不解‘大学生为何回来打鱼丸’,但我看到的是达濠鱼丸传承自南宋宫廷技艺的底蕴。”

学艺之路充满艰辛,梁少忠的指头上疤痕累累。“同一个伤口被切过三次,肌肉就会记住躲刀的分寸”——老师傅的这句箴言,伴随着自己度过学艺的七年。从需要三个闹钟催醒的“书生”,到能精准感知鱼糜肌理的匠人,他每天凌晨蹲守渔市,又每天在车间捏制千斤鱼丸而使双臂布满血痕。

2013年的一天,跟奶奶一起看电视的梁少忠,被一档纪录片深深触动。他一头扎进史料堆,花数年时间摸清了达濠鱼丸的“前世今生”,然后七上广州,全力推动达濠鱼丸制作技艺申报非遗。

“非遗不能只躺博物馆里,更要活在当代。”作为达濠鱼丸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起草人,梁少忠将“鱼眼清澈”“肉质清爽”等传统经验,悉数转化为精准的量化指标,同时引入巴氏杀菌工艺,在不使用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把鱼丸常温保质期延长至60天。

梁少忠一方面不断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理念注入晶华,一方面,他又在自动化的车间里“固执”地保留了20%的纯手工生产线——老师傅们手指翻飞,鱼糜在掌心转圈成丸,这份“呼吸感”,机器永远学不会。“这是晶华将永久保留的‘技艺模板’。”

赴日本考察,又一次让梁少忠豁然开朗。“鱼肉可以是‘面粉’!”他打破只做丸子的局限,开发出鱼面、鱼饼等新品。

2023年,晶华食品申请到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证明,成功叩响东南亚、北美等国际市场的大门。

如今的晶华,公司年营收已超亿元;如今在濠江区,鱼丸产业已带动就业超千人。梁少忠的工厂以10倍于10年前的需求量稳定收购本地渔获,成为渔民的“定心丸”。

作为汕头大学研究生校外导师,梁少忠的“鱼丸经”,承载着五代匠人的守正初心,更凝聚着传统技艺的创新智慧。在“海上新广东”的澎湃潮声里,这颗小小的鱼丸,正以文化赋能产业升级的鲜活样本,诠释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课题,肩负文化传承和产业创新双重使命,扬帆远航。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郑丽虹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徐松 吴德群 吴绪山 邹媛 吴亚男/文 潘康 刘真/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