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深圳文学研究中心、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联合主办的“地名密码·深圳文脉——‘文脉·深圳’丛书解读与城市文化精神研讨会”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举行。来自文学、传媒与城市文化研究领域的多位嘉宾,与近200名深职大师生共同围绕深圳地名展开交流,对这座“移民之城”的历史沉积、精神气质和文化认同进行系统梳理。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许建领在致辞中表示,深职大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致力于打造具有人文厚度与深圳特色的高职育人体系。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深圳文学研究中心”的成立与建设,正是学校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此次“文脉·深圳”丛书的发布也是学校参与城市文化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许建领表示,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推动深圳文脉的深入发掘与当代表达,为城市文化自信注入更多高职力量。
以名为引:回顾深圳从何而来
活动现场,“文脉·深圳”系列丛书成为关注焦点。丛书包括木木的《藏在地名里的深圳》、尹昌龙的《从地名看深圳》、胡野秋的《落脚之地》。三本新书同场解读,构成“以名为引,共话文脉”的城市文化阅读现场。

木木以“一个人和两座城的相遇”为引,坦言从“旁观者”到“投身者”的身份变化,是他与深圳的地名产生深度连接的开始。
《藏在地名里的深圳》源于他对深圳长期的田野式记录:借新安县建县450周年契机,他走访了“深圳十峰”和全市74个街道,把耳熟能详的地名,从罗湖到梅沙,从中英街到登良路,重新还原为有温度的现场记忆。他认为,深圳是一座不断重写自我的城市,地名正是这座城市最朴素却最有力的自我叙述方式。“把地名读懂、把地名‘听’懂,其实是在读懂深圳如何成为今天的深圳。”他介绍,该书分为“大江大海”“一河两岸”“街巷传奇”三个篇章,从海洋视角、深港关系到市井肌理,勾勒出城市的空间逻辑、情感结构和精神生长。
尹昌龙的《从地名看深圳》则以史料考证为支点,为深圳的地名“溯源”。他以“深圳为什么叫鹏城”为切入点,回到《宝安县志》等地方文献,梳理山海格局和人口迁徙的脉络,呈现那些被日常语文轻轻掠过的名字背后,如何携带年代记忆与历史坐标。他强调,深圳的许多地名看似寻常,却蕴含深厚的信息量:南岭村、香蜜湖、大芬村,它们既指向具体的空间位置,也记录着移民在这片土地上的开拓。改名并非绝对禁忌,关键在能否保留文脉、体现审美,而不是将一段共同记忆整体抹去。“兰陵改枣庄,徽州改黄山,都是值得反思的例子,”他指出,“因为名字不仅是标识,更是一处地域的精神凭证。”
共话文脉:文学对谈中的城市温度
活动现场举行了赠书仪式,三位嘉宾向师生代表赠送签名书籍,以《藏在地名里的深圳》《从地名看深圳》《落脚之地》为媒,邀请更多读者把“读地名”变成“读城市”。

随后的点评及圆桌对谈环节中,《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吕绍刚与深圳大学副教授徐晋如分别作点评,并与三位作者展开观点碰撞。吕绍刚从文学视角出发,认为这套“文脉·深圳”丛书可以归入“深圳在地写作”的范畴,体现了城市文学的地域性与文化认同。徐晋如则从强调,在深圳一定要像三位作者一样,做“真的学问”,深入调查与研究。他指出,这种书写不仅是地方性的、在地性的,更是将深圳放入中华文化共同体中的典范实践,展现了城市精神与国家叙事之间的深层联结。
活动主持人、深职大教师燕山现场提问三位作者:“在写作这套关于深圳地名的书时,遇到的最大难点是什么?”木木笑称,自己并未觉得困难,因为与深圳有着真实而紧密的情感链接;尹昌龙指出,深圳人口构成多元,方言与语境的隔阂常造成文化理解上的不确定性;胡野秋则提到深圳史料稀缺,使得考据与还原变得困难。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他们依然选择深入街巷、扎根文本,以文字为媒,为这座高速发展的城市留下可以被铭记的文化坐标。
记忆为证:城市与人的双向奔赴
交流互动环节中,深圳文学研究中心的多位老师发起提问,现场气氛更加热烈。

李嘉懿老师以身份认同切入,向木木老师请教,从北京到香港再到深圳生活的过程中,哪个地名让他真正觉得自己成了深圳人。木木坦言,罗湖是他在深圳的精神归处,但从来到深圳的第一步起,他就把自己当做了深圳人。孙娇老师则关注城市地名的“雅”与“土”,提及“坑梓”“泥岗”等原生态地名最终未更名的现象,探讨地名变与不变的机制。尹昌龙老师回应,地名是历史积累的文脉表征,我们应拥抱地名背后的真实记忆,尽量保存地名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周铖老师则围绕《落脚之地》书名,探问地名与个人情感及城市认同的关系。胡野秋老师表示,地名既是漂泊中的落点,也是不断成长的起点,深圳的地名书写本身就是一场关于归属的持续探索。他由生活到写作,深深感到自己从“来了就是深圳人”到“走了还是深圳人”。
本次活动也展现出高校在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担当。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自2023年创设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深圳文学研究中心”以来,持续深耕深圳本土文化研究与学术传播,形成了以深圳文学文献系统化整理、学术交流研讨、“深圳学派”青年学人培养、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平台,是全国首个专注深圳文学文献系统收集、整理、追踪评论与传播的学术机构,正积极打造“深圳文学文献中心”“深圳文学交流与研究中心”以及“大湾区文学”研究基地。
(图片由深职大提供)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江晓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