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圳河说法众多,有种说法是“深圳河,曾名‘罗溪’”,并会附上相关证据——《罗湖袁氏族谱》载有多首诗提及“罗溪”:“罗溪水长渔歌晚”(袁百良《卜居》)、“罗溪水长鳜鱼肥”(袁渔隐《携客游罗溪作脍》)、“罗溪峻岭水还深”(《游罗溪》)、“梧峰吐月映罗溪”(袁皓《晚兴》),这些诗中的“罗溪”不少学者都认为是深圳河。有人也认为袁氏族谱上的诗亦是关于深圳河的最早的记载。
在莞深港三地中,用“溪”来称呼自己村子的例子并不少见,“溪”很可能是“村”的一种美称。“罗溪”一词更有可能是指罗湖村本身,而非深圳河。
如宝安文氏传有七房歌:“七房毕竟数谁先?长称报美次新田。岭石、潭溪、递岗泰;门尾、涌头最后言”,诗中的“潭溪”,指的是松岗的潭头村。再比如南头的墩头村,其村口牌坊写作“墩溪里”。公明的水贝村,在其族谱有自称为“贝溪”。怀德村的清朝贡士潘鉴容也曾写有《怀溪八景》(《龙塘塔影》《鹅岭松涛》等八首诗文),这个“怀溪”,不少人认为指的是福永河,但实际上指的是怀德村。沙尾村温氏宗祠对联为“南山毓秀,沙溪流芳”,这个沙溪,指的是沙尾。上沙村的天后宫对联为“粤海仰慈航众生普渡,椰溪徯我后万家同春”,下联的椰溪,指代的是上沙最早的自然村——椰树下村。
沙井壆岗村陈氏大宗祠大门两侧的楹联:“前面桥溪后面沙溪,溪水长流涌出渡溪新气象;空中天马庭中禄马,马群超拨迎来驸马旧家风”,楹联所述的桥溪、沙溪,就是指陈氏大宗祠正面面对的是东面新桥村(桥溪),背后西面的是沙头村。《袁氏家谱》中多首诗提到“罗溪”。福田石厦同乡会原名“石溪堂”;清代,许、鲁、佘、林四姓在碧头村建了一个学社,就叫“碧溪学社”。
在香港元朗的传统花炮会中,西边围写作“西溪”,马田写作“马溪”;元朗厦村醒狮会中标示作“厦溪”。东莞南城区的周溪村,历史上则称为周家村。民国著名学者、藏书家,东莞篁村人张伯桢,自号篁溪,世人称之为张篁溪,很明显,篁溪指的是张伯桢的家乡篁村。
由此可见,以“溪”代“村”是当地一个常见的文化现象。因此,《袁氏族谱》中的“罗溪”,极大概率是罗湖村的雅称。
当然,因诗句文辞简略,关于“罗溪”究竟指“村”还是指“河”,目前学界仍有不同见解。主张其指河流的观点目前仍为主流,尤其如“罗溪水长渔歌晚”等句,似乎与描绘河流的景象颇为贴合。然而,若将“罗溪水长”断句理解为“罗湖村的河流绵长”,亦完全通畅,这为不同的解读留下了充分的讨论空间。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