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科高五园小学师生走进于都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李丽 通讯员 黄浩然
11-05 21:1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秋色浸染于都河,红韵悄然润童心。91年前,八万六千余名红军战士从这里渡河北上,踏上了气壮山河的长征路;斗转星移,精神永存——日前,深圳科学高中龙岗五园小学党支部带领党员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跨越千里,踏上这片红色热土,开展以“于都行·红色心·时代魂”为主题的“行走的思政课”。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远行,而是一堂“有魂、有景、有情”的大思政课,是学校“党建+”育人模式的生动诠释。三天时光,从校际结对到红色追思,从教研交流到实践体悟,党建红与教育蓝交相辉映,让“感恩、乐观、坚韧”的科高五园学生特质在长征精神滋养中熠熠生辉。

党建领航:行走课堂培根铸魂

从书信结对到校际共建,党建始终是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最坚实的舵盘,让思政课“走新”更“走心”。在深圳两校党支部交流研讨会上,双方围绕“党建引领研学教研,让长征精神照亮育人路”展开深入对话。深圳科学高中龙岗五园小学党支部书记刘青山表示:“我们希望以党建为纽带,搭建起两地教育交流的桥梁,让红色基因在共研共学中传承,让思政课真正‘走’出课堂,‘走’进心灵。”

随后,科高五园小学向于都县实验小学赠送了精心准备的纪念品,寓意两校情谊长存、共育新人。

课程融合:学科教学启智润心

此行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教育的共进。深圳送教团队分享了九节融合课程,两地学生同坐一间教室,共上一堂课,在互动中增进理解,在合作中建立友谊。

语文课上,金依老师以《大自然的声音》为引,带领学生感受语言的生动与生活的美好。赵昱迪老师巧用《蟋蟀的住宅》一文,成功点燃了学生的表达热情,落实“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教学目标。数学课上,黄紫轩老师通过“沏茶问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优化”的智慧。陈忠雪老师以《确定位置》,聚焦“数对确定位置”核心知识,实现知识学习与兴趣激发的双重目标。英语课上,黄平老师执教《The lion and the mouse》,围绕“弱小也能帮助强大”的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友谊的真谛。王卓尔老师执教《Magic Music》兼顾语言学习与品德培养,生动又扎实,尽显英语课堂魅力。

美术课上,王怡晴老师执教《秋天的落叶》,融合自然、科学、文学与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体育课上,刘胜老师执教《投掷轻物》,融合体育与科学、德育,体现新课标跨学科主题学习理念。科学课上,林雪婉老师带领学生探索呼吸的奥秘,激发科学探究兴趣……每一节课,都是“思政品格”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课后,深圳学子受邀到结对伙伴家中做客。于都家长用热情招待、地道家常菜,让远道而来的孩子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就像回到了自己家一样,”一位深圳学生感动地说。

亲身体验:长征精神薪火相传

最有效的教育,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感悟,于都县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带着深圳学子一起参观校园、一起进班学习,让这份友谊又进了一步。大课间,深圳学子参加于都县实验小学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1周年主题活动,同台表演《长征精神》情景朗诵。当“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台词响彻校园,历史的回响与少年的心声交织共鸣。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19.34米的纪念碑静静矗立,象征着1934年那个不平凡的启程。刘青山带领师生列队肃立,敬献花篮,感受那段烽火岁月的厚重。“我们要明白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刘青山的话,既是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也是对教育初心的深刻叩问。深圳学子再次演绎情景朗诵《长征精神》,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在纪念碑前回荡,与浮雕上的画面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师生们还参观了纪念园内的纪念馆,聆听专业讲解员讲述长征历史,在珍贵文物前驻足沉思;随后前往长征第一渡的渡口遗址,望着奔流的于都河水,想象当年军民鱼水情深的场景,心中涌起对革命先烈的深深感恩。

在宽田乡马德明烈士墓前,师生们静默肃立,聆听“父子双烈”的感人事迹。在《长征第一渡》的舞台光影中,历史与现实交织,信仰的力量直抵人心。在祁禄山红军小道上,师生家长们踏着碎石路,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稳步前行。山路崎岖,但孩子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坚韧品质——没有人叫苦叫累,大家互相鼓励,坚持走完全程。一个学生擦着汗水说:“比起红军走的两万五千里,我们这点路算什么!”在亲子编草鞋体验中,一根根稻草在指尖穿梭,让学生们真切体会到“一草一绳皆不易”……

从观看《长征第一渡》的震撼,到重走红军小道的坚持;从参观“第一国企”钨矿公司的思考,到何屋旧址体悟“实事求是”的精神——此次“思政课”推动孩子们从“听故事的人”变成“懂精神的人”;教师则更加明确要做知识的传授者、做红色精神的传承者。

家校协同:育人共识凝聚升华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也是一座连接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在茶话会上,师生、家长围坐一堂,分享感悟畅谈心声。教师代表分享:“这次活动是一次极其珍贵的成长阅历,与于都孩子们的互动,让我看到了不同环境下学生的特质与潜力;与于都老师的交流,让我看到了不同的教育智慧……”学生争先发言:“从一双草鞋的艰辛,到两万五千里的征途,我读懂了长征的伟大,更懂得感恩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做一个坚韧乐观的人!”一位家长深有感触:“同上一节课、观看红色教育演出、参观红色史馆、重走长征路等活动教育意义深刻,对孩子们来说,这将是一堂毕生难忘的社会实践课。”

刘青山表示,三天“行走”虽短,留下的回响却悠远绵长。对学校而言,这是一次“红色育人”路径的崭新探索;对教师而言,这是一次教育初心的深刻淬炼;对学生而言,这是在亲身体验中将“感恩、乐观、坚韧”内化于心的成长历程。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陈晨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李丽 通讯员 黄浩然)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