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赛、外语类保送生增加专业限制!教育部出台2026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新规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赵玉
11-05 14:3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25〕7号),同步发布《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及答记者问,对做好2026年普通高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进行部署,围绕艺术类专业招生、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保送生、综合评价招生四类招生,构建 “选拔—培养—评价—监管” 全链条规范体系,以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和三年行动计划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对招生工作的领导,推进特殊类型招生规范化建设,健全有效监督机制,牢牢守住安全平稳、公平公正底线。

一、艺术类专业招生:严控校考规模,强化评委管理

艺术类专业首次明确“两类划分” 标准:艺术史论、广播电视编导等8类专业不组织专业考试,直接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录取;音乐、舞蹈等7类专业可组织专业考试,其中戏曲类实行省际联考,省级统考须于2026年2月底前完成。校考实施“三严格”管理:校考不得跨省设点,现场考生规模控制在招生计划的6—8倍,校考合格证发放量不超过计划数4倍;线上考试须采用“双机位”“防缩屏”等四重防作弊技术。

评委管理成为新规亮点:建立全国统一评委专家库,落实 “三随机” 机制(考生、考场、评委随机编排),校外评委占比原则上超50%;近2年有辅导关系的评委须主动回避,隐瞒申报者纳入“黑名单” 终身禁聘。同时设立考前辅导“禁区”,严禁高校教职工及院系参与应试培训,严禁与社会机构合作办学。

文化课成绩要求进一步明确:本科专业录取控制线原则上不低于普通类本科线的75%,高职专业不低于普通高职线的70%,省级统考专业综合成绩中文化课占比不低于50%。

二、高水平运动队招生:2027年起报考门槛升级,测试全国统考

招生定位聚焦奥运项目,对退队率超20%、连续两年零录取的项目取消招生资格,年度计划控制在本科招生总数的1%以内。报考资格实施“渐进式收紧”:2026年需具备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2027年起须额外具备近三年全国性比赛前八名成绩。

专业测试全面纳入全国统考,与体育单招考试统一标准,高校不得组织校考或变相筛选。文化课成绩实行分层要求:“双一流”高校录取线需达普通类本科线,其他高校需达80%;成绩不低于高校普通专业录取线下20分的考生可进入普通专业,其余限定至体育学类专业。反兴奋剂成为必考环节,考生拒签承诺书或违规将直接取消资格。

三、保送生:奥赛生限报基础学科,小语种保送不得转专业

保送资格严格限定: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部分外国语中学推荐优秀学生、公安英烈子女、退役运动员等人员具备高校保送资格,高校可以从上述人员中招收保送生,其中公安英烈子女按有关规定只能保送至公安类院校。新规明确“考核必设”原则,高校不得仅以材料审核替代线下考核。

专业分配实施“定向管理”:奥赛保送生原则上录取至对应基础学科专业;外国语中学保送生重点向“一带一路”语种倾斜,仅北外、上外等三校可招少量英语专业生,其余高校仅限小语种,且入校后不得转专业;退役运动员鼓励保送体育学类专业。

四、综合评价招生:首设退出机制,淡化学科竞赛导向

试点定位聚焦国家需求,仅限急需紧缺专业、“冷门绝学”及一流学科招生,省级教育部门建立成效评估机制,选拔质量不高的高校将退出试点。招生程序明确“高考后考核”原则,重点考查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不得强化竞赛导向,鼓励提高文化课成绩占比。

高校需通过省级教育部门核定招生办法,全流程信息化管理,一般不跨省设考点,入围规模不超过招生计划数。录取安排在普通批次前,投档规则由各省结合实际制定。

五、四维监管体系:筑牢公平公正防线

新规构建 “高校主体——校内内控——属地监管——社会监督” 四级机制:高校党委常委会需专题审定招生办法,教职工亲属报考须专项监管;校考不得下放至院系,实行“集体决策”;省级招委会负责核查校考组织,强化统考能力建设;招生信息全程公示,未公示考生一律不予录取,举报渠道实现 “接诉即办”。

对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从严查处,构成犯罪的追究刑责。教育部要求各省级教育部门及时转发通知,确保 2026年特殊类型招生工作平稳落地。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郭秦川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赵玉)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