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海
产业观察
10月26日到31日,深圳报业集团“‘海上新广东’融媒调研行”报道组走访阳江。在南海之滨,记者看到一台台百米高的风电机组在阳江沿海巍然耸立,巨大的叶片在海风吹拂下缓缓旋转,将风能转化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清洁能源。
近年来,随着省委、省政府打造“海上新广东”战略部署的深入实施,阳江依托全国领先的海上风电产业、完善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以及“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创新模式,海洋生产总值以7%的增速跃升至526.2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广东明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阳江基地)总装厂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组装重达130吨的巨型轮毂,它是风电机组传输动力的“心脏”。
从近海到远海,从海工装备到海洋牧场,阳江这座沿海城市,正在打造世界级风电产业千亿产业集群。
向海取电,开辟绿色能源新路径
阳江沙扒镇的海岸线向南纵深50公里,蔚蓝的海面上船来船往,远处三峡阳江沙扒及青洲海上风电项目的389台风机正在稳稳伫立,海风吹过风机转化为绿色电能,沿着海底“能源动脉”奔向大湾区。

三峡阳江沙扒海上风电场。
“这些风机的叶轮扫风面积相当于2.6个-7个标准足球场,每年输出的清洁能源,可满足280多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用电。” 三峡阳江明阳海上风电公司副总经理朱军介绍。
阳江海岸线458公里,约占全省十分之一。海域面积1.23万平方公里,平均海平面80米高度处的年平均风速达6.5-8.0米/秒,风能资源得天独厚,为城市发展绿色能源提供了黄金机遇。
一个个“全国之最”的标杆项目在此落地: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场、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全国首个近海深水区海上风电项目、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16.6兆瓦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
“历经八年深耕,阳江已发展为国内规模最大、链条最全的海上风电开发基地与风电设备制造基地,成为全球海上风电的推动者、引领者。”阳江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何寰表示。
阳江海上风电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目前,阳江海上风电已核准项目共24个,总投资约2070亿元。海上风电已建成装机容量超600万千瓦,占全省约50%、排名全国第二;在建及已核准装机容量达700万千瓦,规模居全国首位。

一个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绿能之都”正拔节生长。根据《阳江市2025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包括三峡青洲五、青洲七等9个海上风电项目被列入重点建设计划,总装机容量达5000兆瓦,到2026年,这里将成为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
广东作为能源消费大省,能源结构仍以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为主,面临较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海上风电的开发,让阳江在能源结构转型赛道上一马当先——全国率先规划建设绿能示范产业园,探索开展绿电直供试点“破局”欧盟碳壁垒,助力广东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为全省清洁能源供应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到2030年,阳江将建成装机容量达2000万千瓦的规模化海上风电场群,在全球海上风电领域保持领先。”何寰说。
向海锻“链”,打造千亿级风电装备制造业集群
临海而建的阳江高新区,广东蓝水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现场,工人们忙着组装、焊接零部件。“现在是全年任务冲刺收官阶段。”蓝水新能源公司人事行政部经理李涛指着身后的几个庞然大物介绍,这九个单体重1600吨、高80米的钢结构塔管架依次排列在外场上,在300米远的码头上停靠着一条运输船。它们将从这里出发,运往远海的风电场。

在广东蓝水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外场,数个高达80米的钢结构塔管架如“钢铁巨人”般整齐列队。
阳江海上风电行业迅猛发展,带动海工装备全链崛起,驱动起一个千亿级产业的发展。38个总投资超400亿元的项目落户,聚集明阳整机、金风整机、中材叶片、东方海缆、龙马铸造等龙头企业,基本涵盖从整机总装到核心零部件制造各环节。
“一个产业园就是一条产业链。” 明阳集团阳江基地总经理麻利民说,他见证了阳江港码头旁这片鱼塘仅仅几年间就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也亲历阳江海上风电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
今年9月,明阳阳江基地向意大利出口9套风力发电整机,创下阳江本地企业生产的风机首次出口的纪录,成为阳江海工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里程碑。
“得益于阳江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高度集聚,以及靠近港口的便利,集团将阳江基地打造为出口样板基地。”麻利民说,风电装备专用出运码头、国内唯一国家级风电装备质量检测平台以及工程试验中心、集中运维中心等,“一港四中心”撑起这个千亿级产业的骨架。
“中国是全球唯一完整布局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的国家,业内已形成‘全球风电看中国,海上风电看阳江’的共识。通过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阳江积极打造全产业链体系和‘一港四中心’,形成了产业集聚和技术引领的双重优势。”何寰说。
风电装备制造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1600吨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世界首座500千伏海上升压站、世界首条500千伏三芯海缆、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全球最长147米叶片静力测试项目、国内吸力桶桶体直径最大和单体重量最重三桩吸力桶导管架等项目均在阳江落地和交付。
今年4月,阳江三山岛500千伏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开工,成为全球首个海陆一体、超远距离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有效破解了深远海电力送出难题。此外,全球首个20兆瓦超大型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机组示范项目将在三山岛海上风电场建设,标志着阳江迈入“深远海+高端制造”双轮驱动新阶段。

向海要粮,“风渔融合”深耕深海牧场
在阳东县大沟镇,一条完整的石斑鱼养殖链条正有序运转——从鱼苗孵化到标苗,再到外塘放养,再到吊水养殖,全过程均在自有基地内完成。众富合作社社长冯春晓告诉记者,合作社跟高校合作,开展藻类调节水质、轮虫培养、鱼苗肠胃健康等项目研究,通过科学育苗强化“渔业芯片”,带动800户村民增收致富,年均每户增收2万元左右。
目前,大沟镇已构建起集育苗孵化、生态养殖、冷链加工为一体的石斑鱼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镇石斑鱼养殖规模及技术水平居行业前列。
目前,阳江成功打造了大镬岛、双山岛和青洲岛三个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全市重力式深水网箱数量达955个,其数量和产量在全省排名第二。同时,阳江加快建设桁架式养殖平台,其中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已完成第三年养殖投苗,水产品年产量达122.91万吨,建成全国最大海水鱼苗基地,海水鱼苗产量全省第一。“阳西一号”“海陵岛一号”两大半潜式桁架养殖平台加快建设。
阳江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阳江将出台现代化海洋牧场及全产业链建设总体规划,全市规划未来十年现代化海洋牧场用海282平方公里,谋划推进“标准海”建设14.88平方公里,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闯海
人物特写
林李泉:带动六千多人靠鱼苗增收

林李泉
10月31日,在阳西县沙扒镇,恒生水产合作社负责人林李泉向记者分享好消息:他们通过创新繁育技术,精准控制营养调控与养殖环境,促成银鼓鱼亲鱼纯自然交配,使得每公斤鱼卵孵化产量从原来的100万尾突破到400万尾,每公斤鱼卵能为养殖户创收近20万元。
在阳西县沙扒镇,林李泉被誉为“鱼苗大王”。自1985年从事水产行业以来,他已深耕整整四十载。从最初的运输鱼苗到后来买卖鱼苗,再到如今专注培育人工鱼苗,他不仅首创人工催产育苗技术,还带动沙扒镇及周边近千户农户靠鱼苗增收。他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合作模式,助力阳西鱼苗在全省市场占有率接近50%。
“沙扒镇三面环海,捕捞鱼苗买卖是这里自古以来的传统生计。但是靠海吃海的日子总是不稳定,比如有些鱼苗种类滞销,有些种类又供不应求,人工育种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回望创业路,林李泉告诉记者。
为了做好人工育种,林李泉到处取经,经历了数十次的实践、试验,在1993年的一个早上,一粒粒像珍珠般的受精红鼓鱼卵终于浮满亲鱼池的水面,自此,阳西第一批海水鱼人工催产成功了。
在室内养殖厂房,安置着20余个恒温设备与循环水系统养殖池,林李泉指着几个黑色的桶说,“这些是一种微生物叫轮虫,是刚孵化开口鱼苗的‘第一口奶’。”
“鱼苗‘开口’,是育苗的关键,只要能让鱼苗第一时间吃到轮虫,就可以说,这批鱼苗已经成功了。”林李泉说,他还研发微型轮虫生物饲料,为鱼苗提供营养,打造了从人工催产、轮虫育苗到鱼苗养殖的“鱼幼保健院”。
单打独斗始终成不了气候,2020年林李泉牵头与高校共建博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培养了三十多名研究生,轮虫培育技术遥遥领先,他还打造“公司+农户”模式,提供鱼卵、技术和饲料,农户出鱼塘并负责管理即享利润,吸引众多农户加入,推动沙扒镇海水种苗产业实现规模化。
如今,恒生合作社已带动沙扒镇数百户农户、6000多人靠鱼苗增收,形成了“亲鱼—鱼卵—鱼苗”的完整产业链,鱼苗远销越南、马来西亚等地。
从最早用彩条布裹竹筐运鱼苗,到现在200辆活水车组成运输协会;从靠人工摸索育苗技术,到建成现代化工厂化育苗车间,林李泉见证并推动着阳西鱼苗产业的巨变。今年,他在原有厂房旁新建一栋育苗车间,配备8个亲本培育池和4套先进的循环水养殖系统。林李泉说,这里更智能高效,确保种苗质量更上层楼。
站在新车间的亲本池边,这位“鱼苗大王”眼中闪着光,他说,接下来的目标是攻克金鲳鱼加温育苗技术,让阳西也能培育金鲳鱼苗,让更多的“蓝色芯片”在阳江绽放光彩。
话海
专家观点
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刘寒秋:“国际风电城”将成阳江新名片

刘寒秋
10月29日,深圳报业集团“‘海上新广东’融媒调研行”报道组专访了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科技发展部部长刘寒秋博士。
“短短几年间,阳江海上风电产业就实现了‘从0到1’再从‘1到100’的跨越式发展,这得益于阳江海域广阔、海风资源丰富、产业配套齐备,且拥有成熟的航运基础设施等显著优势。”刘寒秋说。

阳江风电实验室实验人员正在进行灌浆材料试件制作前的模具组装工作。
阳江目前已形成2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规划总装机规模,并网装机容量逾600万千瓦,占全广东省50%,且阳江深水开发已达40米到50米,是全国海上风电建设水深最深区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试验场”。
刘寒秋说,他在2019年的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筹备期来到阳江,当时高新区风电产业园企业寥寥,仅有金风、明阳等风机厂家,配套产业几乎空白。如今,随着阳江布局全链条风电产业生态,集聚了一批全球领先整机厂商以及核心零部件企业,还建成多个风电运输配套码头,大幅降低了大部件运输成本。
“从行业发展沿革来看,虽然阳江海上风电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打造了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同时依托阳江海域特点,推进研制超40米甚至70米的水深装备,实现了从产业空白到领先全国的深水开发。”刘寒秋说。
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是广东省第三批实验室——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阳江分中心,自2019年挂牌成立以来,主要聚焦解决阳江风电产业一线实际问题,目前已落地应用海上风电水下结构高强粘聚材料、海上风电柔性海缆保护装置等,成功实现国产化替代。
“海上风电产业也面临不少挑战,包括施工船舶、电气设备制造短板,风电在电网占比不足10%,市场需求有待拓展等。”刘寒秋建议阳江加大研发投入,完善检验检测体系,集聚更多风电研发机构,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检测体系,建成完备基础设施,打造成为国际风电高地与深远海技术输出地,让“国际风电城”成为阳江的新名片。

记者手记
风从海上来 秀出追风者
去年记者随“百千万工程”报道主题调研阳江时,“鱼苗大王”林李泉在沙扒镇的育苗院还只有一排旧厂房。时隔一年再访,两栋新楼拔地而起,恒温车间里设备嗡鸣。短短一年里,这片土地每天都在书写新的篇章。
行走阳江,“快”是贯穿始终的节奏。
“我从2018年来到阳江,亲眼见证了海上风电从零起步,到今天装机量占据全省半壁江山。”三峡阳江明阳海上风电公司副总经理朱军细数着一个个“全国首座”“全球首台”,语气中难掩自豪。
风电转得快,渔业追得紧。
林李泉的新车间里,花尾胡椒鲷在循环水系统中游弋。“以前用竹筐运苗,现在200辆活水车跑全国。”大沟镇的石斑鱼基地,冯春晓递来养殖日志,上面记录着800户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的喜悦。
有人说,阳江是“后起之秀”,但这一项项“首创”证明:这里的“快”不是偶然,是海风送来的机遇,更是追风者与时间赛跑的韧劲。当产业浪潮遇上实干精神,便催生了这片热土上最动人的风景。
明年此时,阳江的这片海,注定又会是另一番新天地。

数说阳江
阳江市海洋生产总值以7.0%的增速跃升至526.2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
阳江市海洋捕捞产量、海水鱼苗产量、生蚝养殖产量全省第一。
阳江市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超600万千瓦,排名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在建和开展前期工作项目7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
38个风电装备制造项目落户阳江市高新区,其中24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是全省乃至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和配套最齐全的风电产业集群之一。
建成世界首座500千伏海上升压站、世界首条500千伏三芯海缆、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全球最长147米叶片静力测试项目、全球最大单机容量漂浮式风电塔筒。
创建7家省级水产良种场和1个市级海水种苗产业园,年产蚝苗45亿粒、虾苗88亿尾、海水鱼苗33.6亿尾,海水鱼苗产量占全省49.4%。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