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武术进校园!光明社区“能人+家校社”协同模式激发社区活力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邓红丽 通讯员 张青 吴明柳
11-02 17:1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三方力量的汇聚,不仅推动非遗武术在新时代实现活态传承,也为社区治理与育人实践开辟了新路径。

在深圳光明街道光明社区,一场关于武术传承与社区活力的生动实践正持续升温。

2025年以来,光明社区以“两社三中心”现代活力小区建设为抓手,依托“活力积分”机制精准挖掘60余名“本土专家”,涵盖高校教师、退休医生、非遗传承人等,为社区服务注入鲜活动能。其中,光明大第小区能人燕荡带领光明社区少年武术队征战赛场、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六合拳”的故事,成为社区、学校、家庭协同育人的典范。

近日,一场特殊的赠旗仪式,为这段联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燕荡与少年武术队向光明社区赠送锦旗。

走访识能人,非遗武术扎根社区

故事的开端,始于2025年3月一次寻常的社工走访。在光明大第小区,社工与燕荡的相遇,为社区公益活动开启了新的可能。作为一名曾担任体育教练、深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六合拳”的“小区能人”,燕荡对社区公益的热情与专业能力让双方迅速达成合作意向——依托“小区能人近邻课堂”,面向适龄儿童开展武术公益教学,培育社区少年武术队。

起初,公益课堂吸引了近百名少年儿童参与,活动高峰期单次参与人数达23人。然而,新鲜感褪去后,队伍面临“招生易、坚持难”的困境,成员流动性大,“广撒网”式培育难以筛选出具备潜力的“好苗”。看着逐渐冷清的训练场,燕荡陷入思考:若想让“心意六合拳”这门非遗技艺真正传承下去,必须建立更系统、更稳定的培育模式。为此,他大胆提出:联合周边学校,开启“校社协同”的培育新路径。

“小区能人近邻课堂”武术教学。

党委牵线搭桥,校社联动海选“好苗子”

社区党委高度重视燕荡的建议,主动当“桥梁纽带”,牵头与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凤凰学校、深圳实验光明学校联系。两所学校均对这一举措表示大力支持,不仅同意燕荡入校选苗,还积极协助组织海选活动。

9月初,武术海选在两所学校同步开展,消息一经发布,便吸引230余名学生踊跃报名,其中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光明凤凰学校130余人、深圳实验光明学校100余人。选拔过程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原则,设置“体能测试-动作模仿”两大环节,经过筛选,80名潜力学员脱颖而出,成为校园武术队的核心力量。

在社区党委的协调下,常态化社团课程随即启动,每周开展两次。燕荡与专业武术老师一同走进校园,带领学员们系统学习“心意六合拳”招式,从“抱拳起势”到“连贯招式”,从“基础发力”到“意境领悟”,非遗武术的种子在校园里悄然生根,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少年们的一招一式中逐渐绽放。

武术海选。

征战南阳载誉归,武术少年展风采

经过刻苦训练,少年武术队迎来高光时刻。今年10月中旬,光明社区少年武术队师生一行7人远赴河南南阳,参加2025年南阳市全民健身运动会武术比赛暨南阳市第十六届传统武术运动会。面对高规格赛事与强劲对手,队员们沉着应战,表现亮眼,为队伍、学校、社区乃至深圳这座城市赢得荣誉。

在个人项目中,斩获男子A组心意拳三等奖2项、男子BCD组心意拳二等奖3项;集体项目中,一举拿下传统武术集体项目二等奖;值得一提的是,队伍因文明参赛荣获“道德风尚奖”,1名队员获评“优秀运动员”,成为赛场上一道亮丽的“深圳风景线”。消息传回社区,居民纷纷点赞,这不仅是少年的荣耀,更是社区能人培育与校社协同模式的有力印证。

锦旗寄深情,家校社共绘育人新图景

荣誉背后,离不开社区、学校、家庭的携手努力。为表达感激之情,近日,在燕荡的带领下,深圳实验光明学校、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凤凰学校的30余名武术社团成员为社区居民献上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心意六合拳”表演。在场的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孩子们打得真不错”的赞叹声与热烈掌声交织,现场温情洋溢。

表演结束后,燕荡代表光明社区少年武术队,向光明社区党委赠送了一面写有“党引非遗路,武润邻里情”的锦旗。“这十个字,是我们对社区领导的由衷感谢。”燕荡说,“从最初的公益课堂到如今的校社协同,从社区训练场到全国赛场,是光明社区为心意六合拳的传承搭建了平台,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光明社区党委领导接过锦旗,表示社区将继续深化“两社三中心”建设,做强“小区能人近邻课堂”品牌,挖掘更多像燕荡这样的“本土专家”,强化与学校、家庭的联动,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深圳实验光明学校、南方科大附属凤凰学校的校领导、教师及学生家长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三方力量的汇聚,不仅推动非遗武术在新时代实现活态传承,也为社区治理与育人实践开辟了新路径。

武术社团成员为社区居民献上“心意六合拳”表演。

未来,光明社区将持续以“能人”为纽带,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提升社区“社气”“社品”的同时,让更多居民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让“家校社”协同的暖流,浸润每一个家庭,滋养每一位少年的成长。

编辑 刘悦凌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郑蔚珩 三审 袁斯茹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邓红丽 通讯员 张青 吴明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