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山区招商街道花果山社区党群活动中心内,锯木声轻响,刨花香微飘,一群年龄在9至15岁之间的“小匠人”正埋头于手中的作品。与往年不同的是,广受好评的“小木匠大爱心”民微项目已全面升级为内涵更深厚的“匠心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项目。在这里,木艺不再是单纯的手工,而是化作了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孩子们在榫卯与线条间,亲身触摸中华文明的脉搏。

从技艺学习到文化浸润:活动内涵全面升级
匠心中国项目在保留原有木工技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意义深远的革新。其核心从“制作一件物品”转变为“理解一个节日,传承一种文化”。项目课程紧紧围绕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与纪念日精心设计,让每一件木艺作品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符号与民族记忆。

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的作品目录俨然成为一幅中华文化的绚烂长卷:正月十五,他们制作的不是普通的灯笼,而是蕴含古建筑智慧的“宫灯”;端午时节,小巧精致的“茶盒”仿佛飘出缕缕粽叶与艾草的清香;七夕佳节,搭建“鹊桥”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古老传说的浪漫复刻;二月二龙抬头,寓意崭新的“相框”承载着对未来的期盼;重阳敬老,典雅的“宋锦风铃”在风中低吟着孝亲敬长的美德诗篇。

此外,项目还巧妙地将红色文化与家国情怀融入其中。七一建党节,孩子们拼装“木艺飞机”,感受翱翔天际的强国之梦;八一建军节,制作“木艺手枪”,体会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中秋的“纸雕灯”映照出团圆的温馨,春节的“狮头门铃”则敲响了辞旧迎新的欢腾。

匠心传承,社区与少年共成长
活动现场,老师们依然从最基础的测量、画图、工具使用与安全规范讲起,耐心传授切割、打磨、粘合等每一个步骤。孩子们从最初的小心翼翼,到逐渐熟练运用各类工具,再到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件富有文化寓意的精美作品,他们的成长清晰可见。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主动探究节日背后的故事与习俗,将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匠心中国”项目让青少年不仅学会一门传统手艺,更能深刻理解这些手艺和作品背后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当一件宋锦风铃在孩子手中随风轻响,那清脆的铃声不只是一段旋律,更是对重阳节登高怀远、祈福安康的千年咏叹。风铃的纹样里,织就的是“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悠悠情思,是中华儿女对长辈的敬爱与传统美德的延续。这是社区教育在文化传承上的一次深耕尝试,也是践行儿童友好建设的持续性服务,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动手参与和互动交流的平台。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党毅浩 二审 桂桐 三审 于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