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南山区素养课堂建设,充分发挥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与教学示范作用,南山区推出系列校长公开课——10月28-29日,南山区“素养课堂”姚晓英名师工作室率先拉开校长公开课的帷幕。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小学校长姚晓英、副书记赖华东和副校长张乾围绕素养课堂“123”核心理念,分别呈现语文、数学三节公开课,为推动区域课堂教学转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示范样本。


校长上课:把“素养”融入真实课堂
姚晓英校长执教的语文课《诗中的离别》,以“古诗卡牌”激活课堂思维。学生通过抽取“孤帆”“长亭”“折柳”等意象卡,在“意象解读、诗画共创、合作叠诵”三大层层递进的任务中,自主完成从理解、联想到表达与创造的审美体验过程。整堂课充分将课堂时间、表达机会和审美体验交还给学生,实现了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赖华东副书记执教的《猜数游戏》一课,通过精心设计的“师生对猜、同桌互猜、人机对猜”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多轮游戏中经历从模糊猜测到策略优化的完整数学化过程,充分展现“数学好玩”与“玩好数学”的课堂魅力,令观摩教师深感游戏也可成为素养提升的重要载体。

张乾副校长执教的数学课《分物游戏》,以“分桃—分骨—分胡萝卜”的连贯故事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小棒与记录过程中,自然实现从“一样多”的生活经验,到“平均分”的数学概念,再到“除法模型”的形式化表达的三级跨越。课堂尾声,学生提出“如果数量很大怎么办”的深刻追问,张校长顺势引出“算式替代”的思路,为除法的后续学习埋下关键认知基础。

以研讨为翼,明确素养教学新方向
深圳市教科院初小幼教研中心副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白皛老师指出:姚晓英校长的课堂充分体现了“学为中心”的理念,整节课学生忙问、忙说、忙写、忙评,教师则于学生疑惑争议之处、思维受阻之处精准点拨,让学生在语言运用实践中,实现了思维碰撞与情感共鸣,扎实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白老师对南山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转变、三种样态”的核心理念给予高度评价,南山“素养课堂”的改革实践,正逐步升华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课堂转型的范式,为课程教学改革贡献了坚实的 “南山力量” ,展现了 “先锋城区” 的使命担当。
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陈清容老师聚焦数学学科素养培育核心,提出课堂教学应聚焦思考能力培养,让学生成为“研究者”。陈老师肯定了两堂数学课的共性亮点:精准捕捉学生原生态生成并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清晰、示范到位;两节课都能精选代表性学生作品组织分享,以核心任务驱动课堂,依托学习单引导学生对比思路、深化自主思考,践行“学为中心”理念。
南山区教科院课程与教学部部长管佩磊强调,课堂变革是课改的核心,素养课堂绝非单纯增加学生活动的形式革新,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激活思维的实质突破,需要明确教学目标,规范小组合作,精准设计学习活动,破解“放而不收”的教学顾虑。管部长表示校长公开课具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价值。它不仅将先进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为全区教师提供了清晰范例,更有效激活了区域教研氛围,成为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
以共识为力,推动素养课堂再深耕
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点赞深大附外小对素养课堂的积极探索,并为素养课堂建设进一步指明方向:坚持“学为中心”,把讲堂真正变成学堂;破解“不放心、不放手”症结,把时间、机会、舞台还给学生;以“真爱、真实、真抓”为标尺,校长带头、持续深耕、常抓常新。建立校长公开课常态化机制,为全区素养课堂的深化提供持续引领。


本次南山区“素养课堂”校长公开课不仅展现了校长们的专业引领作用,更激发了区域教研活力,标志着南山“素养课堂”建设从理念探索迈入了常态化、机制化推进的新阶段,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引擎。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赵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