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慈善”书写“大治理”—— 深圳南山社区慈善绘就基层善治新图景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王志明
10-30 10:3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社区慈善如何从零散的“一时善举”变为可持续的“温暖生态”?

在深圳南山,一种源自基层、温暖而坚韧的力量正悄然生长,重塑着社区的肌理与温度。

从一家家“善意小店”的暖心服务,到一个个社区微基金的悄然崛起,从关爱“城市超人”到实现儿童“微心愿”,南山区正以“党建+”为抓手,推动社区慈善在基层生根发芽,成为连接邻里、温暖社区的重要力量。

花果山社区:“拓荒牛”精神激活社区慈善“一池春水”

走进花果山社区的“益邻37℃”市集,孩子们在义卖摊位前雀跃地挑选着玩具,几位长者正热情地向邻居介绍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这个充满活力的市集,从筹备到举办的每一个环节,主角都是社区居民自己。

“过去我们总是担心活动没人参加,现在反而是居民主动来找我们,要求举办更多这样的市集。”社区工作人员感慨地说。这一转变的背后,是社区党委推动的“居民唱主角”模式的成功实践,更源于 “拓荒牛” 社区发展微基金的坚实支撑。

2023年8月,在社区党委的推动下,几位深受蛇口“拓荒牛”精神感染的老居民牵头成立“拓荒牛”社区发展微基金,为社区慈善装上了“党组织掌舵”的“动力引擎”。

基金管委会的成员构成体现了鲜明的党建引领特色:会长和两位发起人委员均为中共党员,社区党委书记、党委委员、居委委员、纪委委员共同参与决策。“我们要确保基金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真正服务于社区居民。”社区党委书记表示。

如今,这种“党委搭台、企业献力、微基金运作、居民受益”的模式已结出丰硕果实。社区累计整合政府公共服务 11 项、社会组织 28 个、共建单位 28 家、善意商铺 51 家、志愿者队伍 8 支;募集资金及物资服务估值超 72 万元,精准链接公益资源 121 项,覆盖 1.5 万余人次。更值得关注的是,花果山社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社区慈善实验项目试点,为全国社区慈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南山样本”。

中新街社区:《激励办法》如何撬动居民“我要参与”

在沙河街道中新街社区,一场关于社区慈善的创新实践正在悄然改变着居民的生活。社区创新出台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激励办法》,通过积分兑换、典型选树等方式,让善行“量化入账”、让奉献“保值增值”。

“现在做好事不仅能收获感谢,还能获得相关激励和荣誉。”社区居民王阿姨表示,感觉自己的付出被看见了,更有干劲了。

这本看似简单的《激励办法》,实则是社区慈善机制的深刻创新。它通过制度设计,将慈善资源转化为激励资源,巧妙地将“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激励办法》通过“资源转化”,将企业捐赠、社会支持变成可落地的激励措施,精准撬动居民参与热情。今年8月,社区开展的“星耀邻里·益路同行”菁英激励行动,通过“暖意星河·慈善共筑行动”“星河璀璨·赋能课堂”“星愿启航·丰收仪式”三大板块,让50名社区慈善达人、志愿者在获得荣誉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在这一机制激励下,社区慈善基金成立一年来共募集43.9万余元,支持了“医路同行”“家政无忧”“三五课堂”等精准服务项目。

其中,“医路同行”计划累计开展就医陪同服务60次、住院探访16次,惠及80名社区长者;“家政无忧”计划完成家政服务100次,服务时长200小时,覆盖50户家庭;“三五课堂”计划开展课程72节,服务儿童80名。这些数字背后,是社区居民参与热情的持续高涨。

蛇口社区基金会:居民自发共创“人人慈善”文化生态

在蛇口,一家名为ETHER COFFEE的咖啡馆里,每天飘散的不只是咖啡香,还有公益的温度。“过去总觉得慈善离小店很遥远,”店主指着门口的“善意小店”标识说,“现在通过咖啡渣再生工坊这样的共益产品,我们发现日常经营本身就是慈善的延伸。”

这家小店的转变,正是蛇口社区基金会十年培育“人人慈善”生态的生动缩影。作为深圳市首家由居民自发发起的社区基金会,蛇口社区基金会从2015年89位蛇口居民自发创办至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社区慈善之路。十年间,其净资产从100万元增长至833.96万元,累计募捐和服务收入4717.58万元,项目总支出4062.13万元,其核心密码,在于“文化铸魂”的独特路径。

“传承袁庚精神、促进社区参与、实现居民自治”,基金会的使命里,藏着与蛇口基因深度契合的治理智慧。它不仅聚焦“硬需求”——资助困境家庭、更新学校设施,更深耕“软文化”:“袁庚书院读书会”举办131期,近7000 人次在阅读中凝聚社区共识;“蛇口社区春晚”连续两届举办,让上千居民在文化活动中拉近彼此;“一束光423公益日”“蛇口无车日”更成为蛇口独有的公益IP,让慈善融入社区记忆。

如今,基金会已下设 28 个子基金,覆盖文化、教育、助老、助困、动保等领域;“善意小店”计划吸引103家商户参与“九大善意行动”,近20 家商户深度共创慈善产品;“公益创变者培育计划”孵化50余名公益人才,为社区慈善注入持久活力。从“居民自发”到“生态养成”,蛇口社区基金会证明:当慈善与社区文化同频,便能长出“自我造血”的生命力。

社区慈善的南山实践:从“独奏”到“交响”的深刻变革

从花果山社区的“微基金掌舵”,到中新街社区的“积分激励”,再到蛇口社区基金会的“文化深耕”,南山区的社区慈善实践,正完成一场从“单点发力”到“系统协同”的深刻变革。

在马家龙社区,第六届“城市超人关爱日”不仅为 15 名困难一线劳动者发放补助,更配套“爱心能量包”“超人服务区”,让关爱从给钱给物升级为精准暖心;在桂湾社区龙海家园,“爱奇迹社区基金”支持的“奇迹绿动花园”,让高密度小区里长出“生态绿洲”,居民亲手打理的花草,成了邻里交流的“天然纽带”;而“时间银行”“慈善积分”等机制的普及,更让“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的互助理念,变成可循环的生活日常。

这些创新实践背后,是南山区对社区慈善生态系统的精心培育。据统计,全区已汇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等全国性基金会,122家市级基金会,6家区级慈善组织,培育社区基金10余家,打造品牌服务项目百余个,注册志愿者超30万人,服务总时长达1017万小时。在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温暖人心的社区故事,是一次次邻里之间的善意传递。

如今,走进南山的任何一个社区,你都能感受到“人人可参与、事事可共创、资源可持续”的慈善氛围。在这里,慈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施与受,而是党委领导下邻里间温暖的传递,是政府、市场、社会与居民“四方协同”的治理新格局,更是推动基层善治与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这幅由无数社区共同绘就的“善意之光”,正照亮着城市文明的新高度。

“在南山,社区慈善不再是偶尔的公益活动,而是融入日常的邻里互助与共识共治。”一位社区志愿者的感慨,道出了南山实践的深层价值。从党委掌舵的微基金,到激发居民参与的激励办法,再到根植于社区文化的自发行动,南山的探索证明:当善意被有效组织、被持续激励、被文化滋养,就能汇聚成照亮社区、温暖城市的磅礴力量。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王志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