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亩三分地”的坪山智慧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肖雄鹏
10-28 15:1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一亩三分地不仅是国民熟知的俗语,更是华夏农耕文明的精神符号。

“一亩三分地”不仅是国民熟知的俗语,更是华夏农耕文明的精神符号。

如果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当今中国人均耕地面积1.36亩,在数字上依旧保持了“一亩三分地”的历史惯性,并且以仅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约20%人口。得益于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精耕细作生存模式的耦合,都市与农田也能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在深圳——这个印象中与农田“已无瓜葛”的年轻城市,同样闪烁着现代农业的智慧火花。作为全国唯一的“无农村城市”,依靠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建立起“天空地”一体化农田保护监测体系,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来,深圳市现状耕地面积每年连续增加,2023年全年增加现状耕地超1500亩,相当于守护住140个标准足球场的良田;2024年完成70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2.2万亩粮食种植任务;到2030年,预计累计建成3.24万亩高标准农田,至2035年逐步把全市“三区三线”划定的4.9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良田产优品,深圳对标国际最高水平推出“圳品”标准,覆盖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式”标准化管理,涵盖32大类279个品种的食品及食用农产品,累计推出产品2166个。

地处深圳东部的坪山区——通过高标准推进美丽都市田园建设,构建联通中田园、聚龙山、燕子岭及坪山河的生态廊道,营建坪山特色都市绿芯,构建“良田连片、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全面推行田长制管理体系,建立四级田长网格化监管机制,实现耕地常态化巡查管护;扎实开展永久基本农田专项整治行动,系统梳理耕地资源现状,优化基本农田管理机制;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通过部门联动执法有效守护耕地资源;创新开展“生产+科技+文旅”融合实践,通过新农人驿站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借助科技手段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特色农文旅品牌,成为超大城市耕地保护与价值转化的鲜活样本。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党毅浩 二审 李璐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肖雄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