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由深圳大学学生部指导,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外国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共同协办的深圳大学第三届深圳中小学校长名师校友教育创新研讨会在深大召开。

本次研讨会以“智教共生·育师先行:人工智能时代基础教育育人模式转型与师资核心能力培养”为主题,汇聚来自深圳教育一线的专家、学者、教师代表,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育人转型与师资培养。据悉,该研讨会举办三年来,不仅实现了从高校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一线实践的有效衔接,更为有志从事基础教育的深大学生们搭建了“直通校长”的就业平台。
深大以创新为驱动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准教师”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教育格局,但教育的核心命题始终关乎“育人”。深圳大学副校长汪永成在开幕式中指出,深大建校42年来,培养了30余万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其中大量校友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一线,他们秉承深大“脚踏实地”“改革创新”的精神特质,成长为深圳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深大动能”。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演进,这对教育来说是挑战但更是机遇。深圳大学以创新为驱动,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推动跨学科合作与创新、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帮助学生掌握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充分释放学生的创造力,拓宽学生的发展边界。

为打通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壁垒,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研讨会开幕式上,汪永成、深圳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陈云飞分别为研讨会受邀校友嘉宾颁发“深圳大学高质量师范生培养”校外实习实践导师聘书,以期形成校友合力,为基础教育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符合岗位需求,综合素质良好的“准教师”。
创新形式 搭建“直通校长”就业平台
研讨会举办期间,来自多个学院的两百余名学生齐聚汇星楼报告厅,带着各自的简历、作品集、教学设计成果和问题,把前来参会的中小学校长,以及名师校友代表“团团围住”。有的学生现场向“大师哥大师姐”请教教师面试技巧和学校招考情况;有的同学直接投递简历,与校长面对面沟通表达实习意愿;更有辅导员亲自上阵,根据学校的用人需求,精准推荐优秀应届毕业生……

今年的研讨会是人文学院2022届校友袁怡娴第三次参加。“参加第一届论坛的时候,我还是一名在校生。能有机会直接跟校长们取经,了解基础教育一线的情况,这为我后来‘上岸’教师编提供了很好的助力。”袁怡娴说,“如今我换个身份,每年回母校参加研讨会,是因为这个平台可以给我一个对话教育前沿、学习增进的机会,这让我教育之路上受益匪浅。”
“这不仅是一场思想研讨,更是一次真切的职业启程。”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弋灵介绍,研讨会举办三年来,始终立足于“以交流促成长、以对话促就业”的初心,通过研讨会这一载体,整合校友与用人单位资源,积极探索“育人—育师—就业”的创新路径,为有志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深大学生搭建“直通”基础教育一线的平台,让学生带着问题而来,带着方向而走。未来,学校将进一步联动深圳各区中小学,汇聚校友教育力量,深化创新这一就业工作形式。
AI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教师成长的新起点
A I时代下,教育何以为教、教师何以为师?这一问题成为研讨会思想碰撞的核心。嘉宾们普遍认为,AI带来的最大挑战并非技术更新,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再思考。AI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教师成长的新起点。技术让教育更高效,也要求教师在效率与伦理、数据与情感之间,重新找到教育的温度与尺度。

“AI可以生成答案,但教育永远属于提问的人。”深圳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彭小刚指出,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设计者,在“问中学”,真正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验证与创新。深中南山创新学校执行校长姚旻怡认为,AI的价值在于重塑教学结构,让教育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但“AI的短板,正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创造力、共情力与道德智慧”。新安中学(集团)龙田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江春茂认为,技术的意义不在替代,而在放大教师的专业判断力,使教育重新回到思维与价值的生长之上。龙华区新华中学教育集团初中二部校长兼小学部负责人左灿则呼吁教育者在智能时代仍要以情感和责任为根基,让AI成为拓展教育可能性的光,而非取代人的影。

谈论具体实践,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学府一小校长黄大耀说,数据的贯通与可视化,让教师能够实现更加细致的过程性评价。宝安区海乐实验学校校长滑震以工具驾驭力、教学诊断力、课堂创生力、伦理判断力讨论了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要求。育才实验学校副校长尹伊表示,学校通过AI建立“全员导师制”,为每位学生制定成长路径,让因材施教真正落地。宝安区孝德学校副校长徐春晓认为AI做到了精准回应个体差异,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也推动着教师能力的持续更新。
(图片由深大提供)
编辑 温静 审读 刘彦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窦延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