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笔底山河,心系人民,关山月艺术中的人文关怀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尹春芳
10-27 17:04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人文关怀是读懂关山月艺术的关键词。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以下简称“关馆”)自1997年成立至今,已有28年,现有藏品近10000件。其中,关山月捐赠的813件作品是该馆收藏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关馆最完整、最系统的作品收藏。围绕关山月的这批宝贵藏品,关馆的总体思路是什么?又有哪些成果和亮点?日前,记者独家专访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他表示,人文关怀是读懂关山月艺术的关键词。

与艺术同行,持续深化拓展关山月的学术研究

藏品是一座美术馆的灵魂。入藏这批珍贵的关山月艺术遗产,为关馆乃至深圳这座城市奠定了重要的艺术与文化根基,提升了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

陈俊宇表示,建馆以来,关馆围绕馆藏关山月大师的作品做了很多兼备专业性、学术性与可看性的展览和活动。“让我们特别感动的是,本馆的学术工作得到了全国美术界、美术馆专业机构的有力支持,尤其是在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领域,学术界的众多权威学者持续给予了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学术指导,不仅为本馆研究体系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更为本馆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学者,帮助他们不断成长。”

《修鞋匠》,关山月,1939年,纸本设色,81cm×85cm,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藏

陈俊宇介绍,关馆将关山月艺术置于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语境中进行研究,二十八年来,陆续策划推出“石破天惊”“烽火铸骨”等一系列具有学术深度的专题展览,逐步积累了可观的研究成果。2011年,关馆被评选为首批“全国重点美术馆”。之后,关馆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观众来到这里,主要为了欣赏关山月的艺术作品,长期面对公众对关山月艺术的高度期待,促使关馆不断探索如何以创新方式激活传统艺术资源。正因如此,关馆能够持续深化关山月艺术研究,从不同角度策划关山月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专题展览,并取得一系列优秀成果。

陈俊宇馆长还表示,近年来,关馆也在持续推动关山月艺术巡展,巡展内容不断丰富,涵盖关山月先生的长卷创作、梅花题材等。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巡展侧重于关山月在不同区域的艺术互动和轨迹。比如,他与西北、西南、长江流域等地的互动。“轻舟已过万重山——关山月与近代以来的江峡图景作品展”“塞外驼铃——关山月1940年代西北写生与敦煌临摹专题展”“长风几万里:关山月与近代以来山水诗意画专题展”等不仅在深圳收获好评,也代表“深圳文化”走出去,到新疆、敦煌、江西等地巡展,在当地好评如潮。“关山月专题展目前还有一些空白有待挖掘,比如关山月与海外的关系、与东南亚的关系。未来,我们也会深挖关山月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关联,以实际行动推动深港文化深度交流以及人文湾区的发展。”

《渔民之劫》(局部),关山月,1939年,纸本设色,93cm×1038cm,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藏

作为扎根深圳的国家重点美术馆,关馆始终勇立潮头,发扬“拓荒牛”精神,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融入日常工作。到目前为止,关馆已有10次获得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优秀项目”。

“与人民同行”,关山月画作中的人文之光

关山月毕生以画笔记录时代脉搏,用山水、梅花与人物画传递家国情怀,不仅如此,关山月的人物画自成一格。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曾于2002年举办“人文关怀一一关山月人物画学术专题展”,以其人物画为专题,举办关山月首个人物画展览,反响强烈。

陈俊宇介绍,和“岭南画派”的其他名家一样,人文关怀一直是关山月绘画自始至终的创作理念,在人物画方面表现尤甚。1935年,23岁的关山月拜高剑父为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关山月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跟随高剑父学习的过程中,关山月通过对宋元绘画的临摹和学习,奠定了传统绘画的基础。逃难途中的所见所闻给关山月留下深刻印象,虽然不能投身战场保卫国家,但画家坚持以手中画笔记录国难。关山月从各个角度描绘了战时苦难的场景,其中有他擅长的山水、船只,但最有兴味的是他笔下的逃难人物,他以一位画家的视角,通过人物刻画表达了对战时同胞苦难的人文关怀。

《从城市撤退》(局部),关山月,1939年,纸本设色,40cm×766cm,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藏

关山月创作7米多长的手卷《从城市撤退》虽然是一幅山水画,但他在画面中描绘了一支长长的难民队伍。这件作品突显画家对人物画的全新思考,人物不仅仅是山水画的“点缀”,他们也是叙事的主体,人物画甚至比其他画科更利于表现战时苦难。可以说,关山月这一时期抗战主题的创作使他把兴趣逐渐聚焦于人物画,这既是对宋画“雪景寒林”图式的学习致敬和发展,也是其在战乱时期产生的真实创作思想。

在陈俊宇看来,传统人物画与敦煌壁画是关山月人物画的艺术源泉。1943年,关山月携妻与赵望云、张振铎等同赴敦煌考察临摹壁画。一路西行,其笔下的人物画创作也逐渐发生变化,设色更为饱满,线条更加遒劲,少数民族游牧生活常常成为其表现的题材,但是,贯穿其中的仍然是其特有的人文色彩。

《在祖国的海岸线上》,关山月,1954年,纸本设色,171cm×87cm,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山月一边投入中国画教学工作,一边坚持创作,他的人物画在传统基础上再次发生变化,形成新的创作观念。陈俊宇总结说,关山月强调线描和线条的表现力,认为以线造型应成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训练,与此同时,他更多关注现实生活,创作了大量表现新时代人民的作品,工、农、渔、学、兵等各行各业和各民族人物常常成为他的描绘对象。关山月这一时期人物画构图逐渐脱离中国画传统,多采用直面生活进行创作,画面独立、完整,更利于普通人观看,线条苍劲自如,富有表现力,作品产生独特的时代教化功能。

与时代同行,关山月的创新求变与深圳精神不谋而合

“满眼生机转为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在陈俊宇看来,关山月通过不懈的努力,在继承中寻求突破,以大胆的创新精神,证明中国画的笔墨是灵活多变、不断创新、持续丰富和发展的。“在关山月笔下,很难见到重复度极高的作品。他的作品展现出传统与创新下的磅礴新机。这种开拓进取、求新求变的精神与深圳的内在精神气质不谋而合。”

陈俊宇说,关山月一生都在实践笔墨当随时代,他颠沛流离,却永葆乐观精神,怀抱对中国画的赤子之心,在逆境中求存、求变、求新,于时代浪潮中从未停止个人的创作。他身上乐观积极的态度和坚韧谦卑的人格,对今天的我们仍有着激励和启发的价值。“关山月始终坚信,艺术是有力量的,可以释放能量。如今,关山月虽已离我们远去,他的作品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他的艺术精神依然激励着无数美术工作者。”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温静 审读 刘彦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