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力赋能产业链!揭阳构筑绿色能源与海洋经济新高地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吴绪山 通讯员 揭宣 文/图
10-25 20:5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由揭阳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产业赋能·向海图强”——2025活力揭阳行媒体采风活动日前深入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惠来临港产业园及多家龙头企业,深度聚焦揭阳如何以创新力赋能产业链,锚定绿色石化和海洋经济两大战略支柱,为粤东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质动力。

构筑人才引擎 赋能绿色石化

揭阳“向海图强”战略,首先落子于高水平人才与科技支撑。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正是揭阳打造高素质人才“引擎”的战略载体。

采风过程中,主流媒体记者走进先进制造学院化学与先进材料系,通过参观实训装置、听取生产原理,了解绿色石化产业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情况。

据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化工与先进材料系副主任姬磊介绍,目前学院实行高起点办学,同步开展本科、硕士及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培养方向突出“绿色石化、先进材料”特色,践行“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培养理念。在科研创新方面,承建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揭阳分中心(榕江实验室),并与中石油广东石化、蒙泰高新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天诚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因博检测公司、国兴乳胶丝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揭阳市质量与计量检测所等揭阳当地多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

通过围绕绿色化工全链条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工程化应用,进一步为揭阳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做强海上风电 驱动产业聚变

产业园是承接战略、落地项目的核心平台。惠来临港产业园作为揭阳滨海新区“一城两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平台等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电力能源为主体,打造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海上风电产业基地”。

在这片发展高地上,其中国家电投集团揭阳前詹风电有限公司充分发挥了“链长”的驱动作用,在揭阳先后投产神泉一、神泉二、神泉一(二期)等3个海上风电项目,累计装机容量突破90万千瓦。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5日18时,国家电投集团广东公司揭阳海洋牧场“龙宫号”在揭阳神泉海域顺利安装就位,这标志着揭阳首个风渔融合试验项目正式下水投运。

采风过程中,国家电投前詹风电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王志鹏向采风团介绍,国家电投集团依托“风电开发+产业订单”的模式,成功引进亨通海缆、远景能源等40家产业链头部与企业落户,涵盖海工装备等关键领域,初步构建起集开发、科研、制造、总装、运维于一体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体系。

提升承载能力 服务园区发展

合力做强产业链的故事在惠来临港产业园不断发生着。

坐落在园区的天顺风能海工装备科技(广东)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重型风电海工装备智能制造项目,致力于研发和制造海洋工程导管架、单管桩、漂浮式基础等高端装备。

据天顺风能广东公司行政经理黄燕群介绍,目前在建的惠来临港产业园地块一、二用地项目总投资约34亿元,全面达产后年产钢结构产品30万吨,年产值达25亿元,标志着揭阳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承载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

继续沿着园区调研,采风团一行来到揭阳港前詹作业区通用码头。国家电投(广东)港电公司副总经理谢瑞金带领采风团走访粤东首个专业“海上风电母港”,这也是揭阳地区以及国家电投集团第一个深水公共通用码头。

据了解,该项目共建设3个泊位,具体包括1个7万吨级通用泊位、1个3千吨级通用泊位及1个工作船泊位,码头岸线长度达493.4米,设计年通过能力为324.6万吨。今年9月16日,国家电投揭阳港前詹通用码头一期工程顺利通过口岸开放验收,正式成为揭阳地区首个获批对外开放的通用码头。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余晓泽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吴绪山 通讯员 揭宣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