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与机器“对话”!深圳这家新中心正式启用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吴璨 文/图
10-18 17:3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对普通人来说,“脑机接口”或许还是个带着科技感的陌生词,但对被中风、老年痴呆、癫痫、失眠、帕金森,或是抑郁焦虑困扰的人群而言,这项技术带来的是更精准、更有智能的治疗。

近日,深圳市人民医院“脑机接口及神经调控综合诊疗中心”正式揭开面纱,标志着,该院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上,正式进入“传统看病技术+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不再是“凭经验用药、靠时间康复”,而是用科技给治疗装上“精准导航”。

为什么要建这个中心?为了破解“神经疾病”的困境

提起神经类疾病,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难治、费精力”——帕金森患者手抖到握不住筷子,中风后半边身子动不了,老年痴呆患者慢慢忘记家人的模样,癫痫发作时突如其来的风险……这些疾病不仅让患者失去生活主动权,更给家庭照护压上沉重的担子。

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康慧聪的话,点出了这个中心成立的初心:“现在像帕金森、癫痫、中风这类病,致残率不低,患者和家庭都受影响。我们中心引进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自主研发的脑机接口技术,就是想帮患者尽量找回以前的生活能力——比如让青少年患者能像普通孩子一样长大,让老人能自己吃饭、散步。”

脑机接口+神经调控:给难治的神经病开“新方子”

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高忠科教授在成立仪式现场,给大家拆解脑机接口的“工作流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其中的原理:

患者先戴个“脑电帽”——这是不用开刀、不用“扎针”的设备,专门采集大脑信号;

等设备指示灯亮了,说明它和大脑的“信号通路”连好了,就开始高精度采集脑电信号;

再用人工智能的大数据算法,把这些“杂乱的信号”翻译成“能懂的指令”;

指令传给外部设备(比如康复机器人、电刺激装置),完成患者想做的动作。简单说,就是“大脑想→设备懂→帮着动”——让“意念”真的能变成“行动”。

脑机接口和神经调控,到底是怎么帮患者的? 说通俗点,脑机接口就是在人脑和外部设备之间搭一条“直连通道”——不用说话、不用动手,大脑想什么,设备就能“读懂”,然后帮着完成动作。比如中风后胳膊动不了的人,只要在心里“想”抬胳膊,这个系统就能捕捉到大脑发出的信号,把它变成“抬臂”指令,经过电刺激,让胳膊真的动起来。

而神经调控经颅磁刺激技术,更像给大脑“做按摩”——不用吃药,通过电磁感应产生磁脉冲,作用于大脑皮层,以无创、无痛的方式调节神经元的活动。比如失眠患者,可能就是大脑某些区域“太兴奋”,神经调控就能帮它“平复下来”;老年痴呆患者记忆力下降,它能试着把受损的神经连接重新“连”起来。 同时,脑机交互神经调控技术能够识别每位患者独特的脑活动特征,从而实现更精准、更个体化的靶向神经调控。

能撑起患者的期待吗?看团队和设备的“硬实力”

要把这么前沿的技术用到临床,光有想法不够,得有“能干事的人”和“趁手的家伙”。 该中心凑齐了一群“多面手”——有常年看病的临床医生,有研究生物医学工程的专家,还有搞计算机的技术人员,里面甚至有在美国麻省总医院、密歇根大学做过博士后的高手。他们能搞定“处理脑电信号”“分析大脑网络结构”“把多种影像结合起来看”这些核心技术,不用怕“技术卡脖子”。

此外,该中心设备齐全,配备了3间经颅磁刺激治疗室、3间神经电生理诊疗室、2间神经心理评估室、2间脑机接口运动康复治疗室,光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就有11台,还有能采集64导脑电的设备、神经导航系统,甚至建了高标准的“电声屏蔽室”。这些设备能稳稳撑起脑机接口和神经调控的治疗与科研,确保每一次治疗都精准、安全。

更重要的是,中心还在“借外力”:和美国斯坦福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顶尖团队合作,遇到难诊的病例一起讨论;和电子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专家一起“啃硬骨头”,破解脑电信号解析的难题;和华大基因一起研究老年痴呆的风险基因;甚至和天津市环湖医院合作,验证脑电智能筛查模型好不好用——目前已经有1项技术成功从“实验室”走进了“病房”,真正能帮到患者了。

天津市环湖医院院长佟小光参加了中心的成立仪式,他表示,“深圳市人民医院与天津环湖医院已经进入战略合作的第四年了,神经调控和脑机接口是现在神经科学的前沿,深圳这家中心把这些技术用到临床,已经走在全国前面。以后它肯定能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甚至全国神经科学的发展,让更多患者受益。”

把脑科学、人工智能、临床医学拧成一股绳,让“实验室里的黑科技”走进了病房,“科技向善”有了具体的模样。康慧聪主任表示,“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在10年前就关注到了神经调控和脑机接口领域,这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临床上,它切实解决了药物治疗没有很好效果,或者难以承受药物副作用的脆弱人群,对于患有包括认知障碍、脑卒中、帕金森、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头痛等疾病的患者,都是非常有效手段,能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吴德群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吴璨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