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提分四招:铺垫、悬念、抑扬和升华

10-17 11:15
摘要

中考记叙文提分四招:铺垫、悬念、抑扬和升华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需要巧妙的写作技法来架构其脉络,渲染其氛围和深化其主旨。接下来我们将一同学习铺垫、悬念、抑扬、升华这4种写作技巧。

铺垫

铺垫,即从记叙开始就为后文的情节、情感或主旨预先铺就道路,使内容呈现水到渠成的效果。同学们在展开核心情节、揭示关键信息或塑造重要人物之前,可以提前通过细节、场景、对话、事件等方式,为后续内容做准备或暗示,让后续情节的发生更合理、更自然,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铺垫就像搭台阶,先悄悄铺好底层的台阶,后续人物的行动、情节的转折才能顺理成章。

课文《背影》开篇即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紧接着交代:“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这几句铺垫了惨淡、哀伤的家庭氛围和父亲窘迫的处境,为后文父亲即便再忙碌、再悲伤也坚持亲自给作者送行,甚至艰难地攀爬月台为作者买橘子的行为,提供了强大的情感动力和逻辑基础。若无家境败落的铺垫,父亲的爱子之心或许便少了那份在逆境中愈发显得深沉厚重的力量。

《背影》插画 图源:央视新闻

同样,莫泊桑《项链》的开篇,就细致地描摹了女主角玛蒂尔德对奢华生活的极度向往,甚至因为没有像样的服饰而伤心落泪的场景。这份对虚荣的追逐之心,为她后来借项链、丢项链,乃至耗费十年光阴偿还的悲剧性情节和发人深省的主旨,做了充足铺垫,让整个故事的因果链条清晰且合理。氛围的铺垫可以以境衬情,环境描写不仅能交代场景,更能渲染氛围,为人物的情感或故事的基调铺垫。如鲁迅《故乡》开篇,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的描写,铺垫出“我”回到故乡时的悲凉心境,也暗示了故乡人事变迁的沧桑感,让读者未读故事,先被氛围牵动心绪。

2023年深圳中考题目“把学到的用起来真有意义”就运用铺垫技法来写作。这一题目要求写出将所学知识或技能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及意义,而题目中的关键词“意义”的体现需要充分的铺垫。写作时可采用“知识积累——实践困境——顿悟应用”这样的经典三段式结构。例如,若写利用物理杠杆原理帮助奶奶解决生活困难的故事,可先铺垫课堂上认真记录杠杆原理时留在本子上的褶皱痕迹,再铺垫奶奶每次搬动沉重花盆时吃力的表情和颤抖的手臂,形成生活需求的隐性缺口。当同学们笔下的“我”突然想到用课本知识制作简易省力工具时,前文的两处铺垫就会让题目中的关键词“用起来”的瞬间更具冲击力,“真有意义”的感受也更真实可信。因此,铺垫的关键在于细节的真实性和前后情节的密切相关性。

悬念

好的悬念是创作者用来吸引读者、保持其兴趣和投入感的核心技巧,能够抓住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忍不住想知道“然后呢”“到底发生了什么”“谁会赢”“真相是什么”等等,以此来驱使读者不断读下去,探寻答案或结果。

林嗣环《口技》开头便交代道具极其简单:“一点、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就在读者心中埋下了悬念,表演者仅凭这点东西,如何能模拟出“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的复杂场面?读者会带着这个疑问,迫不及待地跟随作者的描摹去聆听那场逼真无比的表演。直到结尾,再次强调“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故”,悬念也跟着落地,化为对表演老高超技艺的极致赞叹。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开头反复写“我”家对于勒叔叔的期待,“于勒叔叔是谁”“他会带来什么”这样的疑问,瞬间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2022年深圳中考作文题“是你让我超越了平常的自己”特别适合运用悬念手法来写作。题目中的“你”是核心元素,但其身份不必开篇点明。可采用“身份留白——线索暗示——情感爆发”的节奏展开叙事。例如,开篇可描写“每个清晨楼道里准时响起的扫地声”和“工作服上褪色的校徽”,但不直接说明“你”是谁。中间段落穿插“我”从自卑怯懦到逐渐开朗的变化过程,暗示“你”对“我”的影响。直到“我”在演讲比赛获奖后,才发现一直默默支持“我”的是校工张阿姨。此时揭晓身份,既解答了前文悬念,又因铺垫充分而极具情感冲击力,同时也符合生活实际,没有故弄玄虚或者故意隐瞒情节等嫌疑。

悬念要及时解答,拖得太久,读者会失去耐心。所有悬念必须服务于主题,要避免悬念的解答过于平淡或过于生硬。悬念的揭晓要既有意料之外的新奇感,又有情理之中的逻辑性,避免敷衍收场。

真正的悬念是有选择地释放信息,让读者知道有问题待解决,甚至故意制造某种可控的情绪焦虑,而非一头雾水,或者一眼看上去就是在隐瞒真相或故弄玄虚。在开篇设置悬念,要提出关键问题或者抛出核心疑问,让读者带着问题读下去;或者制造信息差,让读者比人物知道得更多或老更少,从而产生期待或担忧。当然,如果运用熟练,还可以运用异常细节,通过看似不合理的细节暗示背后还有故事。

抑扬

抑扬,是通过贬低与褒扬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情感态度更具张力,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中考作文训练常用欲扬先抑手法。

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采用了这一典型手法。先写长妈妈的一些不足,如谋死了“我”心爱的隐鼠等,这些描写让“我”对她“实在不大佩服”。后来当她告假归来,为“我”买来了梦寐以求的《山海经》时,“我”瞬间觉得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通过前后情感的巨大反差,一个淳朴、热心、善良的底层妇女形象跃然纸上,令人过目难忘。在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中,先写藤野先生的外貌“黑瘦”“八字须”等,人物显得普通甚至有些刻板;又写初听他讲课,只觉得“缓慢而很有顿挫”平淡无奇。然而,随着“添改讲义”“关心实习”等情节的展开,藤野先生严谨、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愈发突出,形象也愈发高大。

2024年深圳中考作文题“看,风景在变”正适合运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写作时可构建“个体视角一时代映射”的双线反差结构。不妨先以抑笔描写环境,如老街拆迁公告贴出,斑驳墙面上逐渐枯落的爬山虎,或是杂货店老板落寞的眼神,以渲染失落氛围。接着笔锋一转,描写几个月后的新变化:社区图书馆落地窗透进阳光,孩子们在曾经的拆迁地上嬉戏。通过拆迁灰和书香白的色彩对比、落寞眼神和欢快笑声的神态对比,形成鲜明为情感反差。

简单而言,欲扬先抑就好比压弹簧,先用力压下弹簧,待其积蓄足够的力量后,再突然松手,让它弹得更高。欲扬先抑可能是一剂猛药,如果使用不当,会适得其反。

运用这个技巧需要注意几个关键要点。一是把握好分寸感。抑要适度,不可失真,抑的部分是为扬做铺垫,而不是真的要彻底否定对象,攻击其本质性的、无法扭转的缺点或道德方面的缺陷,应该集中在表面的、可误解的、非本质的缺点上。二是抑必须为扬服务。所有的抑都应该是伏笔,要能服务于后文的扬,切忌为了批评而批评。三是转折要自然,逻辑要通畅。从抑到扬的转变必须有合理的事件或契机作为桥梁。如果毫无征兆地突然转变态度,会让读者感到莫名其妙。最好是设置一个合理的触发事件来促使认知的转变,这个事件要足够有力,足以推翻之前的偏见。四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抑仅仅是手段,扬才是目的。如果抑的部分写得篇幅过长,而扬的部分却轻描淡写,这样会喧宾夺主,让读者只记住了缺点,反而忽略了你想表达的重点。因此抑的部分要精炼、扼要,抓住几个关键点即可。而扬的部分应该是文章的核心和高潮,需要浓墨重彩、充分展开,尤其是要用最动人的细节和情感来章意境变得宏大而深沉。支撑。五是作者或叙述者的情感转变必须是可信的、发自内心的。同学们应该通过对触发事件的细致描写和丰富的心理活动,真实地展现从误解到理解、从厌恶到敬佩的心路历程,让读者能高度认同这种情感的转变,这样写起来就很成功了。

升华

升华,是作文的点睛之笔,往往在结尾处完成。升华能让文章主旨更深刻、更有感染力。莫怀戚《散步》一文前半部分细致叙述了一家四口在田野上散步时,面对“大路小路”的分歧以及“母亲走不动”的实际情况,最终“我”决定委屈儿子,选择走大路陪伴母亲的经过。这原本只是一个温馨的家庭生活片段,但文章结尾处的升华随之而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点睛之笔,将“散步”这件小事,提升到了赡养老人、抚育孩子的中年人使命感与责任感这一人生高度,使文章意境变得宏大而深沉。

记叙文的结尾可以升华情感,由事及情,触动作者与读者的心灵:将具体事件中蕴含的情感,从个人体验上升到更普遍的情感共鸣层面;还可以升华主旨,从微小至宏大,深化作者与读者的思考:将具体的人、事所反映的道理,拓展到更广泛的社会、人生甚至哲学层面。

升华也是深圳中考作文评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这技法必然适用于深圳中考作文题。现以题目“看,风景在变”为例。在描写风景变化的基础上,可通过一个具象化的画面实现主题提升。风景的变化不仅是建筑的新旧交替,更是生活方式的迭代更新,是城市发展中对文化记忆的守护与创新。这样的升华既呼应前文细节,又赋予风景在变更的深刻内涵。

构思2022年中考作文题,可先叙述超越经历,后升华榜样力量的传递性。对于2023年题目,可在写学以致用,后升华出知识改变生活的真谛。深圳市中考作文题一贯强调“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升华技法能让文章将个人故事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思考。2025年深圳中考半命题作文“而今才识到_____的滋味”,要求选择“担当、尊重、学习、追求”中任意一词填空写一篇作文。这4个词都很有升华的可能性,这里升华的本质要求是用一句话精炼概括与深度挖掘。假如写“尊重”,那么可以升华为“尊重不是客气,是看见每个生命的闪光,是平等对待每一份平凡,是让世界更温柔的底色”。假如写“学习”,可以升华为“学习的滋味不是分数的苦,是帮到别人的甜,是认识世界的钥匙,更是终身成长的修行”。如果写“追求”,可以升华为“追求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是把小事做好的坚持,是让自己变更好的动力,是照亮人生不荒芜的光”。

当我们在作文中灵活运用这些技法后,文字便不再是零散的珠子,而会成为一串璀璨的项链,既有精巧独特的设计,又能焕发出动人光彩。

名师简介

罗佰方,深圳科学高中骨干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深圳市优秀班主任,深圳市语文学科高考先进个人。曾获得市级教学比赛和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研年度人物提名奖等,三部著作被中国语文教改博物馆永久收藏并展出。曾担任深圳卫视读书栏目名著导师、深圳市城市学院中小幼教师继续教育授课专家等职务。

来源 深圳青少年报

编辑 陈晓虹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