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将启幕

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 陆云红 文/图
10-16 17:27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0月16日,“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开幕式在故宫景仁宫举行。本次展览共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其中不乏郑振铎、孙瀛洲等捐献大家的捐献文物,展品类别包含书画、陶瓷、铭刻、玉石器、金银器、雕塑等。

景仁宫是故宫博物院于2005年开设的捐献专馆,立有“景仁榜”镌刻捐献者名录。1945年至今,故宫博物院已累计接受社会各界800余人次捐献的3.5万件/套文物。本次展览是在景仁宫举办的第10个捐献文物主题展览,同时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的第49个捐献展。

“故宫博物院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支持,受益于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相助。”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在这些捐献者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知名学者和收藏大家,有工人、农民等各行各业人员,还有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以及故宫博物院本院职工。“每件捐献文物背后的故事虽各有不同,但都饱含了捐献者守护中华文脉的朴素热忱,彰显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

郑振铎先生是新中国文物事业的奠基人,首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开幕式上,其孙郑源作为捐献者家属代表出席并致辞。他说,故宫博物院从明清皇宫禁苑变身为人民博物馆,这其中凝聚着无数先辈的心血与智慧。先辈们怀着对中华文化的无比的热爱,将毕生珍藏无私捐赠给国家,这种化私为公的高尚情操永远为世人所铭记。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捐献者家族的记忆,是民族的瑰宝,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本次展览以“见人、见物、见精神”的展示思路,对应展览三个单元“念其人、记其功、彰其德”,旨在从捐献者、捐献文物、捐献精神的三个视角,全方位呈现捐献文物的深层意义与多元价值,引导观众深入了解捐献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呼吁公众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景仁宫前殿为第一单元“念其人”,下设“率先垂范”“家国情怀”“大爱无疆”“紫禁丹心”四个小节。选择的捐献者涵盖国家领导人、社会各界贤达、港澳台同胞、爱国华侨华人、国际友人、故宫同仁等,他们以无私大爱守护民族文化之瑰宝,以拳拳之心铸就文明传承的丰碑。

景仁宫后殿东侧为第二单元“记其功”,通过“合浦珠还”“众藏补阙”“华章赓续”三个小节,呈现捐献文物在实现清宫流散回归、补充院藏所缺、延续藏品体系三方面的价值。正是通过捐献者的慷慨捐献,帮助故宫博物院逐渐形成了能够完整展现重要门类文物发展脉络的藏品体系。

景仁宫后殿西侧为第三单元“彰其德”,下设“仁心懿德”“铭心永记”两个小节。选取捐献者5封亲笔书写的信笺、3段真挚的话语及其捐献文物,彰显捐献者的高风亮节、仁心义举;同时展示故宫博物院为捐献者举办的展览、出版的图录等,表达对捐献者的铭心永记,和对捐献精神的传承赓续。

展品中有郑振铎捐献的唐三彩马,马的鞍鞯上铺着绿色绒毯类鞍袱,马全身施釉,以白、绿、褐为主基调,釉色明亮,唯独鞍袱正面未施釉,做出绒毯斑驳的效果。马躯体丰肥适度,骨肉匀停,为盛唐两京地区作品。郑振铎曾说:“我个人收藏这些陶俑,无甚用处。而各博物院,特别是故宫博物院,则极为需要。因拟将个人收藏的全部陶俑(其中有一部分为唐三彩盘),贡献给中央人民政府,俾能放在各博物院里陈列,一方面补充其不足,一方面也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及衣冠制度的最真实可靠的材料;陈列出来,对于普及历史知识是很有用处的。”

展品中章乃器捐献的新石器时代玉璧,一面刻“乾隆御玩”篆书椭圆印,及乾隆帝御题《咏汉玉素璧》七言诗,落款“乾隆己丑仲春月御题”(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并“古香”“太㺪”印。从玉质和造型看,此应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璧,是当时社会中重要的礼仪用器。

香港叶义捐献的清犀角雕弥勒佛像,雕像呈深栗色,以圆雕技法随形刻画一尊布袋和尚,袒胸露腹,赤足曲肱,开口大笑,神情慈祥,右手持桃,斜倚布袋而坐。又雕小童数人于其身周肩上嬉戏调笑。这件小雕像巧妙利用了犀角本身形态,将人物神态传达得活灵活现,体现了创作者不俗的艺术水准。

据悉,受古建筑展出条件限制,为保证文物安全,本次展览将展出部分文物仿制品,部分文物原件也将于11月3日和12月10日更换为仿制品。

编辑 秦天 审读 李斌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 陆云红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