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星火聚力·善治海湾”民生微实事项目中,南山区蛇口街道海湾社区见证了一场令人欣喜的蜕变:一群昔日社区活动的“老面孔”,成功转型为社区治理的“生力军”;一个个潜在的社区能人,从“隐藏模式”被激活到“服务前台”。这场以“聚能团”为名的社区营造,聚起的不仅是人气,更是民心与智慧,探索出了一条“居民自治、社区善治”的生动实践路径。
角色之变:从“文艺骨干”到“治理先锋”
“以前我们聚在一起,主要是唱歌跳舞。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暖慰问组’定期去探望高龄老人,陪他们聊聊天,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感觉自己做的事更实在,和社区、和邻居们的联系也更紧了。”一位刚刚参加完探访服务的阿姨这样分享她的感受。
这正是“聚能团”计划带来的最直观变化。项目通过精准的“赋能督导”与“服务选配”,为原有的社区文体队伍打开了通往社区治理的“新大门”。依据居民实际需求,精准设置了“聚邻里、报平安、消隐患、护环境、善调解、暖慰问”六大服务方向,让居民的兴趣特长与社区治理需求无缝对接。于是,文艺骨干成了组织“长者生日会”的主理人;热心阿姨们组建起“平安微信群”,为独居长者架起一道安全防线;有责任感的叔叔们则化身“安全巡查员”,每日在社区内排查隐患。居民的角色,从文化的参与者,深化为服务的提供者、家园的守护者。
平台之效:从“无处发力”到“有章可循”
能人辈出是社区的财富,但如何让能人“英雄有用武之地”?海湾社区通过搭建“诉求征集+好事多议”平台,给出了答案。
在5月举行的一场“周末圆桌会”上,围绕如何改善一处公共空间的议题,居民、能人骨干、社区党委代表围坐一堂。“以前有想法不知道跟谁说,说了也不知道有没有用。现在有了这个‘圆桌’,我们的声音能被听见,好的建议真的能落地!”一位参与议事的“社区工匠”感慨道。这个平台不仅成为了民情民意的“集散地”,更成为了凝聚共识、解决问题的“议事厅”。它让居民的“金点子”有了转化的渠道,让社区治理从“自上而下”的指令,逐渐转变为“上下结合”的共创。
星火之燃:从“个体参与”到“群体效应”
项目的最终成效,体现在社区共同体的构建上。在5月底举办的“活力小区”嘉年华活动中,这股被点燃的自治热情得到了集中迸发。六大服务小组首次集体亮相,展示服务成果、招募新成员;辖区企业设摊提供便民服务;超过300名居民穿梭其中,或咨询、或体验、或直接报名加入。现场宛如一个充满温情的社区“大家庭”聚会。
“看到邻居们都行动起来,感觉自己也不能落后。”一位新加入“护环境组”的年轻居民说。这种“邻里带动邻里”的效应,正是“聚能团”所追求的“星火聚力”。项目孵化的“活力海湾先锋服务队”及其清晰的成长阶梯(启航-扬帆-远航-灯塔),为居民持续参与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和正向激励,使得居民自治不再是少数人的奉献,而逐渐成为多数人的习惯。
“聚能团”项目虽已收官,但它播下的“居民自治”种子正在海湾社区生根发芽。它成功地重构了居民与社区的关系:居民不再是社区服务和管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策划者、积极行动者、共同管理者。 这种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深刻转变,所形成的强大内生动力,正是海湾社区走向“善治”最稳固的基石,也是最温暖的底色。这场由居民主演的社区治理“连续剧”,正迎来更加精彩的篇章。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叶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