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社区社会组织从“自娱自乐”走向“共治共享”?如何点燃居民骨干的参与热情,使其成为社区治理的“源头活水”?南山区蛇口街道海湾社区以民生微实事“星火聚力·善治海湾——‘聚能团’营造计划”,书写了一份生动答卷。通过系统化赋能、场景化实践、机制化构建,成功探索出一条激活社区内生力量、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新路径。
精准把脉,系统施策:从“散兵游勇”到“聚能成团”
海湾社区面对城中村与老旧小区交织带来的治理挑战,精准识别出社区队伍活力不足、服务功能单一、能人潜力未释三大痛点。项目立足于此,摒弃“大水漫灌”,实施“精准滴灌”,设计“启动研讨+品宣游学+赋能督导+议事实践+嘉年华展示”五大模块,形成“诊断-赋能-实践-展示”的完整闭环。通过1场启动研讨明确方向,1场标杆游学开阔视野,2场赋能督导提升技能,1场“诉求征集+好事多议”平台搭建促进协商,1场活力嘉年华集中展示,累计开展6场活动,服务达424人次,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实现了社区治理力量的系统性重塑与聚合。
虚实相生,成效显现:“服务指南”与“活力指数”同步提升
项目的成效,既体现在有形的成果上,也融于无形的社区氛围中。
“实”的载体,固化经验模式: 项目显著成果之一是初步形成了 《海湾社区“聚能团”服务指南》 ,系统梳理了“聚邻里、报平安、消隐患、护环境、善调解、暖慰问”六大服务领域的操作规范与品牌活动,为社区治理服务的常态化、标准化提供了“工具书”。同时,成功孵化培育了 “活力海湾先锋服务队” 这一治理服务型社区社会组织,其“1核引领+3层支撑+6组联动”的架构,确保了服务的精准对接与高效运作。
“虚”的转化,激活内生动力: 更深层次的成效在于社区治理生态的优化。一是 “粘性”增强。通过赋能与实践,社区社会组织、能人骨干与社区党委的联系更为紧密,从“弱关联”变为“强纽带”。二是 “功能”转型。队伍成功从以文体活动为主,向深度参与社区治理服务转变。例如,“报平安组”建立的“高龄长者平安微信群”,每日温情问候,织就了一张社区安全守护网;“善调解组”管理的“邻里信箱”,成为收集民情、化解矛盾的“前沿哨所”。三是 “头雁”引领。项目培育了超过10名像“星火书记”这样的社区服务领头人,他们活跃在各项服务一线,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活力小区”嘉年华活动中,302人次的踊跃参与,更是社区凝聚力与活力提升的直观体现。
案例为证,机制护航:从“试点探索”到“可持续未来”
“以前我们跳舞就是跳舞,现在感觉不一样了,我们也能为社区做实实在在的事。”一位转型加入“暖慰问组”的文艺骨干感慨道。这正是项目推动居民角色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乃至“主导者”转变的缩影。通过“赋能督导+服务选配”,队伍自主策划开展了长者生日会、清洁家园、安全隐患巡查等服务,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社区温度与安全度。
为确保项目行稳致远,社区建立了完善的风险应对与长效保障机制。从人员招募的多渠道宣传,到活动组织的周密预案;从服务质量的跟踪反馈,到应对突发情况的灵活调整,一系列举措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未来延续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星火之力,筑活力海湾”。“聚能团”营造计划虽已结项,但其点燃的社区参与热情、构建的协商议事平台、孵化的治理服务队伍、凝聚的共建共治共识,正如星火燎原,持续释放着能量。海湾社区以此为契机,正将项目形成的宝贵经验、有效模式注入日常治理肌理,推动社区从“管理”到“治理”再到“善治”的深层蝶变,为居民勾勒并实现着更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家园图景。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叶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