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秋日

10-15 16:59
摘要

故园秋日

自从读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后,秋季变成了最喜欢的季节。漫山遍野的红叶和天朗气清的气候,成为对秋季最美的注解。然而岭外的天气,除了半年炎夏的蒸熏,就算凉风偶起,也难觅秋的清爽。

我最中意的,当属故园的秋日。黄土高原上的家乡,是最能感受到时令的变化的。处暑过后,从夏到秋的转变是可以用目光来测量的。而曾经秋天的脚步,现在只能停留在梦中。

故园的秋,是从收获的喜悦开始的。立秋这一天仍属炎日,但是煮秋豆却成为秋的第一缕气息。将尚属青色的蚕豆从地里摘下来带回家,用慢火煮熟享用的过程,不仅仅是对秋的期盼,也是味觉的享受。陇西地区最盛大的迎秋应该属于七月十二吃新麦面做的各种人形烙饼了吧。一边咀嚼着儿时少见的奇异造型的烙饼,一边品尝着收获的味道,人间美味,莫过如此吧!

故园的秋,也是播种中洒下的希冀。儿时经常听爷爷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每年的秋社日,是爷爷最关心的日子,社日一到,他就架着毛驴,翻开大地,播下了麦种。爷爷讲多了,我也知道了“春秋五戊社”的算法。种下去的冬小麦发出来的嫩绿色,和漫山遍野的红色和黄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麦的绿色甚至成为冬季黄土高原上唯一显眼的一抹绿色。

故园的秋,绕不开的是中秋的月饼。和大多数地区一人吃几个的小巧的月饼不同,陇西地区的手工月饼则需要一家人共同分食。临近中秋,农人们将积攒一年的蜂蜜割下来,再和上新打下来的鲜核桃仁,加上油和面粉一起揉了,月饼的馅也就做好了。中秋当天,带着自家的月饼和新摘的水果,前去外婆家。一路上风景已模糊在记忆之中,和外婆的聊天,再也无法勾陈。印象深刻的是外婆看到我那不变的笑容,以及乘上她自己酿制的甜醅让我吃的急切。岭外的时候,每一家甘肃菜馆,我都会询问有无甜醅,从一碗甜醅的味道中,拾掇着旧时的记忆。

中秋的路上,满是回娘家或者探亲友的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团圆的喜悦,也印在每个人的脸颊之上。

今年中秋,照例和母亲通了电话,聊到时下的节日氛围时,却有了巨变之感。而今的村落,节中所余不过百人,余者为了生活,散落在天涯海角,唯余秋雨中几缕炊烟,萧瑟难名。因而当在天台楼顶面对一轮皓月的时候,却没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因为故园的圆月,躲在浓云之后。

故园秋日,最爱的当属风情各异的秋叶。寒露节后,树叶如变幻的调色板。白杨树叶由满屏绿,逐渐变为黄绿,再转为明黄。山梨树和果树的叶子则是变为红色。儿时对树叶的变色,没有过多的感悟,可在脑海中的唯有孩提游戏“斗叶柄”。如果能找到几个又粗壮又有韧劲的叶柄,那是可以傲视群雄的存在。只不过一晃间,斗叶柄的孩童已经做了近二十年的岭外客了。这近二十年间,秋的气味只是存留在脑海中,直到前几天看到一位留守老家的乡友发的秋的视频,让一幕幕熟悉的画面再次涌入眼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秋的雄壮。站在山顶举目望去,迎接目光的全部是红色和黄色,只不过颜色深浅有所不同,(;)放眼望去,层林尽染,万山红遍,恰如诗中所绘的壮阔。如果再加上头顶盘旋的雄鹰,以及绵延到视线尽头的山峦,就真正体验到了刘禹锡“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迈。静坐在暖阳熏陶着的树下,听着树叶落下的声音,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只不过这一切,却不能感同身受,唯一能做的,就是对着满屏幕的秋色,听黄凯芹的《晚秋》而已。

霜降已过,立冬渐近,五彩的故园秋日,也将落下帷幕。当第一片白雪落下,也带走了仅存的黄叶。故园的山色,再次回到长达半年的黄土白雪灰树干的三色调。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或许多年没有感受过故园秋日的,才能体会到秋的美好。好消息是,经历了漫长炎日的岭南,本周末终于要降温了。待北风起时,或可借一丛菊影,窥见故园秋意的一角。

作者简介

任国斌,甘肃陇西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现任教于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中学。爱好阅读,广泛涉猎历史类和文学类书籍,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抗战时期历史以及国际关系史兴趣浓郁。热衷传统文化,爱好唐宋诗词和《红楼梦》,通读《红楼梦》10余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