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诺奖:Treg细胞为难治性疾病提供新思路,深圳团队正在进行早期研究

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邹媛 熊子恒
10-09 21:4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免疫学家——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坂口志文,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开创性发现,特别是揭示了免疫系统的“安全卫士”——调节性T(Treg)细胞。在深圳,有研究机构团队认识到Treg细胞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此开展相关的早期研究,试图开发新的疾病治疗策略。

获奖人在质疑中发现Treg细胞

Treg细胞是什么,为何摘得今年诺奖,获奖的三位科学家又有何重大发现?

“简单说,这三位科学家的共同发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免疫系统能够精准识别‘敌我’:既有效对抗有害入侵,又不伤害自身组织。这项被称为‘免疫系统内在刹车”’的机制,为我们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开辟了新途径,也为治疗这些疾病带来了希望。”细胞产业国家工程中心主任、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特约研究员刘沐芸博士认为,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不会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这表明我们的免疫系统内置了一种精密的调控机制。这就是今年诺贝尔奖获奖成果的核心——免疫系统的“制动装置”,科学上称为“外周免疫耐受”。

20世纪80年代之前,学界早已发现,如果切除幼鼠的胸腺(T细胞发育的关键器官),其免疫系统会变得过度活跃,进而攻击自身组织,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博士发现,如果将健康小鼠的T细胞移植给这些无胸腺的小鼠,受体小鼠就能保持健康,不会发生自身免疫病。他意识到,在移植的T细胞中,一定存在某种特殊的细胞亚型,能够抑制其他T细胞的过度反应,防止它们攻击自身组织。

经过数年研究,他终于发现这些特殊的细胞亚型正是“调节性T细胞”。尽管这些细胞只占T细胞总数的1%-2%,却在免疫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刹车”作用。

像许多颠覆性发现一样,坂口志文的结论最初遭到了学界的普遍质疑。而且,其中有个根本问题没有解决:这些调节性T细胞是如何发育和工作的?它们的活性受什么控制?

到了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美国科学家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研究一种患有严重自身免疫疾病的小鼠模型——“头皮屑鼠”,并试图找出导致这种疾病发生的基因突变,结果发现这个“问题基因”Foxp3基似乎与日本科学家发现的调节性T细胞的活动有关。

经过几年深入研究,坂口志文团队首次证明了Foxp3在调节性T细胞的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发现使得整个领域开始“热闹”起来。世界各地的研究团队纷纷加入,逐渐揭示出调节性T细胞的工作机制:这些细胞不仅能够在免疫系统对抗入侵者后调解免疫反应,还能高效阻止其他T细胞攻击人体自身组织。

诺奖成果为难治性疾病提供新思路

“这一基础科学发现正在转化为临床应用,为许多难治性疾病提供新思路。”刘沐芸认为,首先是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调节性T细胞疗法的优势在于:它能够特异性地抑制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而不影响正常的免疫防御功能。将健康的调节性T细胞回输给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或用于预防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已成为许多临床试验的方向。

其次,这一发现也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发现,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癌细胞会“迷惑”免疫系统的调节性T细胞,利用其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阻止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因此,通过暂时抑制调节性T细胞的活性,可能为肿瘤免疫治疗打开新通路。

刘沐芸表示,上一个源于免疫学基础理论重大发现产生的重磅药物是PD-1抑制剂,如今已成为癌症免疫治疗的重要支柱。据诺奖委员会介绍,目前全球有超过200项与调节性T细胞相关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其中就包括Ramsdell现任职公司发起的两项研究。

深圳团队在进行Treg细胞疗法早期研究

刘沐芸告诉记者,目前,调节性T细胞治疗还是一个冷门的通路。调节性T细胞成药还面临挑战,关键之一是如何高效地扩增获得大量健康调节性T细胞,并安全地用于临床治疗。

在深圳,也有一些团队正在进行Treg细胞的相关研究。比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潘璠团队联合上海交大医学院李斌团队于去年在《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发表了一篇论文,讨论了靶向Treg细胞特征性转录因子(FOXP3)的翻译后修饰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潜力与未来前景。通过干预这些翻译后修饰过程来调控Treg细胞的活性,有望为Treg细胞疗法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开辟新方向。

深圳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早有布局。2023年3月1日起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条例》,是全国首部细胞和基因产业专项立法,从优化政府服务、覆盖全产业链、加强人才保障、创新产业集群等角度制定相关扶持措施,加大细胞和基因产业促进与扶持力度。

2025年4月,深圳印发《深圳市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若干措施》,对近年来涌现的“人工智能+”药械、生物制造、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新技术新赛道新业态,提出专项全链条支持举措。

“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深圳可以说是关键环节已经布局,立法、设施以及特殊区域都已成熟,后续将慢慢发挥出引领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渊源认为,深圳不仅拥有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全国细胞领域唯一的细胞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还有国家细胞库,产业发展基础非常扎实,“诺奖其实是一个风向标,能够大大提升产业发展的信心”。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朱良骏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邹媛 熊子恒)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