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对联里的文化中国 | 人文天地·新阅读

黄善卓
10-05 09:06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对联也称“楹联”,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也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文学样式。从国内到海外,凡是中国文化传播所及之处,几乎都能见到对联的身影。这本《对联课》以程章灿在南京大学开设的“对联课”讲稿为底本,一共分为十二个章节,其中既有概论性的知识介绍,也有实用性的技法讲解,包括对联的起源与用途,对联写作的基本规范,各类对联的具体特点,以及对联的书写展示等,堪称一部对联写作与鉴赏的详尽备要。不仅可以学习对联知识,还可以透过对联洞见底蕴深厚的文化中国。

《对联课》 程章灿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2025年7月版

中国的对联文化源远流长。关于对联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清代才子纪昀认为“楹联始于桃符”,后蜀君主孟昶所作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在他看来算是最古的对联。此外,有人认为最早的对联出现在唐代,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代文书中,发现了对联形式的文字。而晚清谭嗣同则认为,对联的产生要更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在本书中,有关对联的起源问题,程章灿只作观点介绍,不作具体定论。但在他的阐发中,可以感受到对联产生之前,有一个漫长的文化铺垫,例如联句诗的创作、声律学的发明,都为对联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对联不单是一种供人阅读的文学形式,还有很多功能性用途。在程章灿看来,“每一副对联都有其特殊的空间与时间属性”,在或公或私的很多场合,都用得上对联,可以说是“古今通用,公私咸宜”。不同功用的对联,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多元风貌。例如庆贺联、寿联、挽联等,不仅是社交礼仪的需要,也彰显了中国文化厚重的传统,在一些书斋联中,则能体味文人学士的高雅志趣。程章灿说,“一副对联,可以登高望远,书写风景,也可以品评人物,纵横古今,可以寓有政治评判,也可以发表学术见解。”正因其用途广泛,对联也成为极具传播力的中国文化符号。

就对联的写作而言,需要遵循一定的写作规范,例如对声律的讲究,对典故的应用,以及对修辞的注重。程章灿认为,“声律是构成中国古典文学美学的重要基石”,对联就是讲究声律的文体。在本书中,他不仅系统讲授声律知识,对一些因语言变化而难以理解的声律问题,还特别指点了“方便法门”。例如,有关入声字的问题,就分别列举了韵脚记诵法、偏旁联想法等方法,读来让人豁然开朗。关于用典,程章灿认为典故是文本的积累、传播与使用,是“语言的芯片”,具有表意、修辞、造词的功能,文言文、白话文皆有用典情形,而且互联网上还在不断形成新的典故。他主张在对联写作中注重旧典新用、开发新典,体现了一种守正创新的文艺精神。

对联写作不仅要注重形式规范,还要区别不同门类,把握写作特点。本书中,程章灿以庆贺联、哀挽联、名胜联、书房联等为例,结合前人优秀作品,以及自身创作实践,进行了细致入微地讲解,传授不同门类的对联写作要领。例如在婚联写作中,可以切合双方姓氏、结婚日期、职业爱好等;在寿联写作中,要善祷善颂,把握分寸。程章灿指出,一些有社交意义的对联写作,要切合特定的社交场合。应时而作,因地制宜,也是对联写作的要领之一。

程章灿的对联课,不仅是写作课,也是鉴赏课,通过列举古今名联、辨析其中得失,可以提升读者对对联作品的辨别力、鉴赏力,让读者清楚什么样的对联才是好对联。程章灿的对联课,还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课。从前,对联学习从儿童抓起,在传统童蒙教育中,“对课”(对联的基础学习课程)是一项重要内容,鲁迅追忆在三味书屋里的学习时光,就提到“对课”的情形。《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蒙学读物,也是儿童掌握对联知识的基础读物。但如今的教育课程,鲜少涉及对联知识。因为缺乏专业的知识与训练,一些对联写作者不求声律,不讲格式,率尔操觚,信笔写之,留下很多有失纯正的“江湖体”。

从这本《对联课》中,也能看到薪火相传、文脉赓续的痕迹。程章灿师从著名文史专家程千帆先生,程千帆于对联文化有精深造诣,令程章灿深受其濡染。程章灿上承先师之学,开授对联课程,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正是一种文脉的传承。本书中,那些对学生习作的细细点评,足见程章灿涵养文脉的良苦用心。

对联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融合了众多中国文化元素,也成为映照文化中国的一面镜子。在农历新年的春联中,可以洞见独特的华夏民俗;在风景名胜的楹联里,浓缩着中华独特的历史风貌。这本《对联课》所书写的不仅仅是对联,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以及创新。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温静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作者:黄善卓)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